「鏞記」自從第二代傳人甘健成去世後,有些家庭糾紛,入稟法院,被判清盤。客人以為清盤就是倒閉,其實這是處理財政糾紛的最佳的方法,把物業做一個估計,勻均分配。
至今,所有問題都得公正的分配,老鏞記繼續由弟弟甘琨禮接手,可有一個新的出發了。第三代後人一直想往外發展,第一間在機場初試,但地點偏遠,營業時間又不是全天候式的,故沒引起什麼作用。
時機到了,K11 MUSEA想打造成全城最高級的商場,把「鏞記」這塊老字號納入,給予最適宜的位置,從「洲際酒店」那方向進入,在商場正門上電梯,千萬別從Rosewood酒店上來,那是一頭一尾的。
新餐廳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叫「鏞鏞」,英文名Yung's Bistro,有小館的意思,但地方甚大,總面積有五千三百呎,加上一個兩千多呎的露台,對着中環,景色是一流的。香港天氣一直像夏天,在外面喝杯雞尾酒後進食,或飯後來根雪茄,環境甚為理想。
吃的方面呢?一般和老鏞記的餐牌沒什麼不一樣,加上十二道「嚐回憶風味」,有味蕾之旅的原隻燒鵝髀、堂煎荷包雞蛋、流心西施炸蝦丸、蟹肉金瓜焗蟹砵、老陳皮潑水翅、燴烏刺參、鴛鴦遠年陳皮牛肉、家鄉梅菜扣腩肉、手撕煙薰童子雞、禮雲子蛋清配兩口飯,童年大白兔糖奶凍等。
當晚和友人夫婦專程去試新菜,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吃東西不多,只是淺嘗,所以沒叫太多菜。到了鏞記不吃燒鵝怎行,要了燒鵝腿,二百九十元、炸蝦丸二百、陳皮牛肉三百、禮雲子蛋清配兩口飯三位三百九十、梅菜扣肉三百二十,沒喝酒,加上礦泉水八十,連加一小費,一共花了一千七百三十八大洋,人均消費五百七十九點三元。
這數字,在那麼高尚的地點,全新裝修的餐廳吃,比起西餐,是公道得不得了的,較日本Omakase,更是便宜得發笑,這一餐吃得很值得。
完全是相對性的,在老鏞記,叉燒飯一盒外賣約六十五,堂食九十,客人就有微言,尤其是叉燒這種東西,一長條有時斬到半肥瘦就好吃,全瘦的部份就嫌硬,這和燒鵝相同,每逢鵝肉香軟的季節怎麼燒都好吃,過了之後就有時太硬,這又是讓人投訴的原因。
新店鏞鏞的新餐廳乾脆用燒鵝腿,這個部位怎麼燒總好吃,下次去叫這道菜好了。
至於價錢,有很多餐廳分中餐和晚餐兩個價格,這有點混亂,新鏞記用的是全日餐All Day Menu,統一起來反而是公道。
另外,在下午兩點至五點半的非繁忙時段內,也供應一個點心餐牌,更是吃得輕鬆。
說回老鏞記,已是香港代表性的地標餐廳了,從內地來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遊客,都要前來參拜,生意還是源源不斷的。
有沒有米芝蓮星呢?這一點鏞記倒不在乎,而且所謂的星,是外國人的水準,和本地食評格格不入。我到歐洲,當然相信他們的評語,但是在亞洲,可以不必聽從,而且他們也沒有辦法說服我。
舉個例子,我就不相信他們吃過「鏞記」八樓的「嚐真」菜,要不然他們一定會驚為天人,我也是要有隆重的場合或特別的節目才去,剛好最近收了一位乾兒子和乾媳婦,又到八樓吃一頓。
在這裏除了上契,也有拜師宴可以舉行,當年甘健成很注重這些禮節,也照足古老習俗舉辦這一類的饗宴,其他餐廳都不懂得。
這傳統還是留下的,當天的上契宴上有「蘭亭宴」,用足擺設上五種小吃:清酒非洲鮑、椒鹽海參扣、蜜汁金錢雞、白灼豬心蒂、素心石榴雞五款。鮑魚用的是一頭的罐頭,不必加料,就那麼切開,也有獨特的香味,與其吃硬得像石頭的所謂乾鮑,我寧願吃這種罐頭鮑。
海參扣就是海參的肺,爽爽脆脆地十分美味。金錢雞當然用古法,豬心蒂雖然是不值錢的豬心臟血管,但處理困難,變成高級上菜,石榴雞是素的。
其餘的菜有「雁塔題名」、「衣砵相傳」、「妙筆生花」、「平步青雲」、「名揚四海」等等,取其吉利的菜名,但都是花功夫,仔細分析。有蒸星斑、紅燒鵝掌和大花菰、蒸灼鵝腸、炸新竹米粉淋上麻婆豆腐、竹笙包露筍火腿絲,蒸荷葉飯等等。
當然少不了一上桌就讓所有客人一目難忘「二十四橋明月夜」,由金庸小說中得到靈感,是甘健成和我所創,把一隻火腿削半,電鑽挖出二十四個洞,填入豆腐再蒸八小時出來的菜,都是只能在八樓吃到。
當然還有各種吃不完的佳餚,除了上契和拜師,各種中國禮節上的儀式,當今也只有「鏞記」能留下,他可以全部依足傳統擺設,並教你怎麼完成。
大家都問我吃這一頓要多少錢?人均消費是一千五至一千八一位,這個價錢,你跟朋友吃西餐或日本料理,怎麼吃也不會哇的一聲叫出來。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