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年貨】
每逢農曆新年前,媽媽們都會拖着購物車走過大街小巷,到海味店、糖果店和餅店辦年貨,當中少不了寓意「步步高陞」的蘿蔔糕、年糕等糕點,但有一種以本地薑、本地自家種糯米製成的年糕卻是非賣品,要付出勞力換取,「我們的柴火年糕不作單賣,想吃便要自己動手做!」新興農場負責人楊俊武(阿Mole)說。
在剛過去的秋收,新興農場收割了近100公斤糯米,其中有部份是阿Mole特地留作年糕食材用,「以往都是用街外現成的糯米粉製作,但今年第一次以自家種的糯米磨粉,盡量用自家出品的本地食材製作年糕。」他和其他種米團隊的成員已種了三年糯米,米種來自廣西,已逐漸適應了本地水土,粒粒渾圓飽滿。
除了糯米,自家種植的還有能增加年糕香味的肉薑,「農場有一畝薑田,每年3月會播種,約10月以後便陸續有收成,一般過了冬至便可收薑。今年冬季雨水少,薑可繼續埋在泥下生長,泥土就像天然的雪櫃般存放薑。」一般食用的薑,其實是薑的種子,只要埋下泥土便可發芽。
種植薑的時間較一般農作物長,需九個月才長成,一年只有一造,「種了一造的是肉薑,皮較薄,辣味較輕微;連續種了兩年的是老薑,皮較厚,較為辛辣。一般會以肉薑製年糕,避免影響蔗糖甜味。」除了香味,這底年糕的甜味來源是台灣有機蔗糖,「香港很難自己製蔗糖,而這種糖是公平貿易的農產品,想盡量照顧到在農業生產線源頭的農夫。」阿Mole說。
石磨古早味 柴火蒸快過石油氣
在古舊的農業社會,農村會有一個公家用的石磨,利用牛或驢仔繞圈拉動石磨,將小麥、米等穀物磨成幼細的粉末,由於費時費力,人們早已將石磨淘汰,習慣依賴機器。但阿Mole偏偏在工作坊中提供手動石磨,讓參加者體驗老一輩的辛勞,「一底直徑6吋的年糕,所需的粉漿需要磨至少45分鐘,但就體會到完全『親力親為』做年糕的感覺。雖然磨出來的粉粒較粗,但卻有機製做不出來的古早味。」其實工作坊亦提供機械磨成的糯米粉,但他鼓勵參加者盡量用石磨,「磨到幾多得幾多!」
工作坊做的年糕,根據阿Mole的家傳食譜製作,「我是客家人,小時候嫲嫲都是做這種年糕,基本上是客家人都會做。」手做年糕需以人手搓粉,逐少將粉糰攪勻,然後再過濾、隔渣,才能避免形成大塊的粉糰,「如果想快,所有東西放進攪拌機或出去買便可,但人手做的味道,只有自己親手做才能體會。」年糕最後會經柴火石爐蒸成,「爐頭都是爸爸自己搭建,農家人都是靠自家製多。柴火的火力比石油氣強,一底年糕蒸30分鐘便成,換轉是石油氣,大概都要近一個小時呢!」阿Mole說。
一年一度 親子好活動
一底柴火年糕,由掘薑、磨糯米粉、攪拌材料、拾柴枝、起火,經多重工序才完成,但阿Mole就強調柴火年糕是非賣品,「在香港地,要買一底年糕是很容易的事。但我們農場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工作坊舉行了兩年多,主要是想讓參加者以親子、情侶等組合來親身體驗,自己的年糕自己做,相信感受會更深。」他說。
每年一度的工作坊亦只在新年前一至兩星期進行,「坊間的年糕,製造商可能會因為顏色、存放等問題而添加合成劑、色素等化學劑。但我們的年糕,就只以糯米、薑和黑糖製作,並無防腐劑,成份較天然,但同時亦只能放10天左右。所以為了不讓大家吃壞肚子,只能臨近過年才做糕了!」阿Mole打趣說。
新興農場
元朗攸潭美村南區第2段8號牌水對坑前
Facebook:新興農場。牛潭尾信心米
記者:李美琪
攝影:鄧鴻欣、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