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研訊】
【本報訊】74歲患哮喘及慢性氣管阻塞的退休餐館東主,2016年因氣促被送到屯門醫院,四日後不治。死者女兒指父親死後,才得悉父親的呼吸儀器喉管曾鬆脫,並懷疑醫院插錯喉及用錯血壓藥。專家證人昨在死因庭聆訊中直言,死者主診醫生年資淺,明知所用血壓藥副作用是令氣管收縮,亦照用於死者身上,形容「都幾大膽」,認為用藥或是間接致死因素;又指12分鐘兩度換喉並非必要,亦懷疑是否曾插喉失敗。
記者:袁楚楚
男死者邱名伴,2016年5月12日因氣促入院,14日凌晨心跳停頓十分鐘後「搓返醒」,喉管曾鬆脫;至16日凌晨再因喉管內的氣囊爆裂,兩度換喉並經搶救至凌晨5時許死亡。
威爾斯親王醫院深切治療部顧問醫生葉曉怡昨以專家證人身份作供。她關注事件中使用的血壓藥「拉貝他樂」,指此藥副作用令氣管收縮,使本身情況已差的氣管更差,認為不應給死者此藥。她指雖劑量不多,醫生其後已停用藥並開擴張氣管藥對抗,但她認為支氣管也非立即還原,「好似濃煙誘發哮喘咁,離開濃煙係咪就即刻好返?」認為用藥是促成死亡的其中一個間接原因。
懷疑首次插喉失敗
當時決定改用此藥的醫生,是時任第二年在屯院受訓的深切治療部駐院醫生林棋偉,葉直言「如果個醫生年資咁淺,又知副作用都照用,咁佢都幾大膽」,又指「年資深嘅醫生應該唔會用呢隻藥」。
至於林作供時指另一款較好、但取藥需時的Esmolol,葉指此藥與「拉貝他樂」為同級藥物,亦會令氣管收縮,她認為當時可用Nitroprusside,此藥可降血壓亦無對氣管有副作用。
另她認為死者死亡當天,是可避免發生12分鐘內兩度換喉的情況,因再換喉「總有插錯嘅危險」,並會影響死者氣管再收縮;如認為喉管被痰阻塞可抽痰解決,12分鐘這短時間內亦不會積聚極多濃痰,「話12分鐘就塞晒有啲難理解」。
死者家屬詢問,當日首次插喉後死者心跳開始減慢,之後心臟停頓並第二次插喉,其後記錄到死者肺壓力減輕,是否代表首次插喉失敗。葉同意有懷疑,但沒證據。家屬哽咽問:「咁我爸爸冇氧氣12分鐘,佢係咪會死呀?」葉指如出現此情況,有機會令心臟停頓。死者孻女聞言後放聲痛哭,家人擁抱安慰。
葉指ICU病人因哮喘致死的比率很低,因ICU有呼吸機幫助呼吸,氣管痙攣應會慢慢好轉;致死多是心肌梗塞、肺炎等併發症,但解剖報告沒指出死者有此類併發症。而死者是否有入ICU隔離病房的需要,葉指如入院時未確認情況,入ICU是無何厚非,但她承認在開放式病房得到的護理會比隔離病房更好。
葉最後補充,她無法解釋死者確實死因,尤其死者首次心臟停頓來得突然,如果插喉等程序全部無做錯,「個死因係比較難解答」。
案件完成傳召證人程序,今日由雙方陳詞,料明日陪審團退庭商議。
案件編號:CCDI2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