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驗證炒股理論 真定假

財經專題:驗證炒股理論 真定假

每年初,一些耳熟能詳的傳統投資智慧,都會被拿來驗證,不少懶惰投資者甚至跟足理論買股,務求不勞而獲。所謂「數字會說話」,本報選出其中四項,透過歷史數據判辨傳統理論準繩度,例如醜股會否在翌年翻身?1月效應股市例升?新春紅盤有沒有參考價值?解讀這些數據,說不定為你今年的投資決定提供清晰指引。
記者:何文俊 李海澄

瑞聲舜宇急彈 買狗股易獲利

投資市場一向有「狗股理論」,意即追入上一年表現較差的「狗股」,期待本年反彈。理論由美國基金經理Michael O'Higgins於1991年提出,大致操作方法是每年初買入道指10隻表現最低殘、估值最平股票,一年後找出最貴10隻沽出,並買回10隻狗股,每年重複便有望跑贏大市回報。

將這套理論運用在港股,是否有利可圖?以2018年為例,受累中美貿易戰燃燒至科技層面,表現最差藍籌瑞聲(2018)跌幅達67.4%,翌年瑞聲卻受惠5G概念反彈49.6%,成為表現第5佳藍籌。在2018年回吐36.2%的舜宇(2382),去年亦狂飆93.8%,在50隻藍籌中排第2。

狗股理論、1月效應、新年紅盤……相信不少投資者、股民都相當關心這些理論的準繩度。資料圖片

專家提醒:今年或例外

更值一提是中生製藥(1177),在2018年插水44.2%,為跌幅第3大藍籌,但去年面臨官方集中採購降低藥價的負面因素,仍絕地反升111.2%,演繹「醜股大翻身」!同列2018年跌幅5大的吉利(175)及碧桂園(2007),去年亦彈10.4%及30.9%。

再看2017年,恒指勁升近8,000點,表現最差、錄6.2%跌幅的藍籌聯想(992),翌年反彈20%;而當年表現最佳、升幅達2.6倍的吉利(175),翌年卻插水49.1%,可見狗股理論有可取之處。

回顧過去兩年,若選擇當年表現最差的五隻藍籌,每隻購入一手,再於翌年12月31日沽出,成績如何?以2017年為例,表現最差藍籌依次為聯想、中石油(857)、太古A(019)、中移動(941)及中信(267),以翌年首個交易日開市價購入一手,成本107,090元;持有一年並以2018年12月31日收市價沽出,市值111,645元,賺幅4.25%,遠勝恒指當年13.6%跌幅。再看2018年表現最差5隻藍籌瑞聲、吉利、中生製藥、恒安(1044)及碧桂園(2007),重複上述動作成本79,390元;持有一年並於2019年12月31日收市價沽出,市值升至100,370元,賺幅26.4%,大勝恒指9.1%升幅。

不過有證券業人士唱反調,認為今年會例外,因市況「強開就強」。事實上,去年表現最差的中石油、中石化(386)及信置(883),今年以來股價又真的無甚起色。寶鉅證券董事及首席投資總監黃敏碩認為,雖然資源股在去年屬狗股,但以中石油及中石化為例,年底已反彈不少,能否持續全年則要視乎經濟情況。

中國通海證券投資策略聯席董事阮子曦則對新經濟股充滿信心,原因是「驚喜度充足」,如阿里巴巴(9988)估值相對騰訊(700)落後,有望繼續發力,「都冇人炒環保基建,如果搵板塊去炒,始終留意新經濟股」。他認為這些去年表現本已十分理想的板塊,今年仍看高一線,反而無視狗股。

正榮金融業務部副總裁郭家耀表示,雖然過去一年部份板塊升幅大,利好因素已反映,今年再大升有難度,「但係咪咁易估,買返舊年落後嘅股就賺大錢呢?」他認為,落後大市股份有瑕疵,例如資源股欠看頭,因現時通脹低,經濟環境不是特別好,資源價格難大升,股價亦無運行。
準繩度:◎◎◎◎
(最準為5◎)

命中率僅一半 首日效應失靈

踏入新年,市場憧憬港股新氣象,作為傳統智慧的「首日效應」,意味股市於新年第一個交易日的表現,可反映全年走勢。若首日報捷,預視該年「行運」;相反如果首日插水,該年運勢堪虞。為此,本報統計過去11年數字、看其準確性,發現命中率僅一半。

從數據看,「首日效應」準繩度似乎一般,以2009年至2019年的11年計算,應驗年份包括2017年、2014年、2013年、2012年及2009年,以上5年的大市首個交易日升0.1%至4.5%不等,全年漲幅介乎1.3%至52%。

「首日紅盤」更準確

「首日效應」近兩年更出現唱反調的情況,2018年開局升2%,結果全年倒跌13.6%;2019年首日急挫715點,以點數計為10年最差開局,惟翌日恒指重拾升勢,4月更高見30280點,其後受到中美貿易戰以及6月起的反送中逆權運動左右,市況反覆,惟12月再發力,全年累飆2,344點或9.1%。

雖然首日表現未能與全年對稱,但「首日紅盤效應」更靈驗。上述11年,有8年的首個交易日錄得升幅,平均漲近1.3%;2009年開局日更是超級強勢,單日急飆4.5%。回看剛過去的2020年、恒指首個交易日,恒指紅盤高收,大漲353點或1.25%,重上28500點。還望港股克服外圍不明朗因素,維持全年升勢。
準繩度:◎◎

今年首個交易日恒指紅盤高收,大漲353點,重上28500點。資料圖片

升市比例70% 1月效應仍佳

相對「首日效應」,「1月效應」似乎更具說服力。效應有兩種論述,包括股市1月普遍錄得升幅,以及1月表現如水晶球般,能預視該年表現。近十年的「1月效應」應驗比率為四成,應驗年份包括2019年、2017年、2013年及2012年,這4年均於1月向上,全年表現亦報捷,當中以2017年升逾35%最理想。

回顧過去10年恒指,有7年的1月收升,比率高達70%,升幅介乎1.8%至10.6%,其中2012年及2018年升約一成。若只看近五年,更有4年大市於1月錄得正數,準確度達80%。不過期內只有4次的1月表現、與全年表現成正比,不能作全年參考。

理論源自美國

1月升多跌少的理論,先由美國投資銀行家Sidney Wachtel於1942年提出。他指自1925年以來,小型股份於1月表現跑贏大盤。效應最初應用於美股,事關踏入新一年,基金經理放完聖誕假,為「粉飾櫥窗」而積極入貨振興股市;而大部份打工仔於年底獲發花紅,亦提供托市資金;加上資本增值稅的考量因素,投資者在12月沽貨,並於1月重新吸納,有助1月市況。對於港股來說,香港假期與美國相似,加上年尾雙糧及粉飾櫥窗效應,「1月效應」亦頗適用於港股。

至於美國股市統計學家Yale Hirsch則於1972年提出第二種論述,他指股市在1月上升,代表全年股市會向上,反之亦然,情況就好像「大市探熱針」;他的論述是不少政治活動在每年1月開始,投資者對這些活動的信心,亦能即月反映,投資情緒持續經年,形成月與年的關係。
準繩度:◎◎◎

1月效應源自美國,有指是基金經理為「粉飾櫥窗」而積極入市。資料圖片

高收機會偏低 新春紅盤成疑

臨近鼠年,投資者關注港股能否在初五「紅盤高收」。此效應意指農曆新年假期後股市能否「攞意頭」,及憧憬紅盤帶旺全個農曆年表現。其論述主要由於投資者於農曆新年前獲發花紅,令他們有閒錢入市。本報翻查過去12個生肖年,港股首日表現與整個農曆年走勢一致的年份,原來不及一半。

單計農曆新年首個交易日能否取得開門紅,在對上12個生肖年期間,港股僅五年能紅盤高收,升幅0.02%至4.6%,其後更只有三個農曆年錄得全年升幅。事實上,此傳統智慧自2013年蛇年起似乎失靈,過去七個農曆年,其中兩年恒指首個交易日雖紅盤高收,但全年反跌,當中以2015年的羊年反差最大,農曆年首日錄升0.02%,全年卻急挫22.3%;相反除了2018年外,兩個農曆年復市日低收,全年卻進帳一成至三成。
準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