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年貨】手做傳統飄上岸 水上人柴火米粉通

【港產年貨】手做傳統飄上岸 水上人柴火米粉通

【港產年貨】
米通是我們過農曆年的傳統食品,在新界鄉郊仍保留着過年打米通的傳統。臨近農曆年,村間喧鬧聲此起彼落,村民們紛紛為延續這傳統做準備。不過,他們打的不是米做的米通,而是以米粉做成的米粉通。

第一次誤打誤撞到訪這條米粉通村落,是在去年12月中旬。陽光明媚和暖,下午時分每戶都看似出了門,只有兩位皮膚黝黑的老婦在村口談天說地,不時逗玩幾隻放養小貓,好一個悠閒的下午。

打算從村口首戶人家,打聽有關做米粉通人家的消息,我走進花園,立即看到用水泥製成的石爐和燃燒中的熊火,就知道找對地方了。這條小村人稱米粉通村,大部份村民也是四五十年前搬上岸的水上人。

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橫掃香港,風暴令超過70,000人失去家園,當中包括一班於元洲仔一帶生活的漁民。他們的家被摧毀,自此便從船上搬上岸,不再靠海吃海,卻守護着水上人過年做米粉通的傳統文化。

李氏夫婦加起來近150歲,他們在村中住了約40年。

跟奶奶學師 一年做一轉

這戶做米粉通的姓蘇,蘇太和老公也是水上人,蘇太跟已離世的奶奶學師做米粉通,每逢過年前的一兩個月便開始做,一年只做這轉。我到訪當天,便是她們今年農曆新年前第一回做柴火米粉通。

爐裏的麥芽糖已煮了近一個小時,橘子色的黃澄澄的沸騰着,水泥爐上有碎掉的米粉,蘇太兩姊妹均戴上口罩,旁邊的老公們幫忙將一大盆的米粉倒進大爐裏,兩姊妹便一掘一翻的將黏稠稠的米粉拌勻,粗大的柴枝燃燒着,爐煙裊裊。

問她們如何找到這麼粗的柴枝?「大部份都是2018年颱風山竹後拾到的,存放了超過一年。去年我們在花園這裏有搭棚的,但今年懶了,沒有搭棚,故只能在好天的日子才能做。」說着話,翻兩番,米白的米粉便沾上橘子色,成了米粉通的雛型,黏成橙色的條狀。把米粉鋪滿木板,四人開始用最簡單的工具──酒樽,將熱騰騰的米粉碾平,再用大刀將米粉切成筆直的條狀,成了最終的製成品。

麥芽糖加薑 做足十個鐘

同一條村,另一戶更是全年無休地製作米粉通;他們的年齡更大、年資更深、做的量也更多、而質量也更講究。他們姓李,在村中居住了約40年,兩夫婦加起來近150歲。有別於蘇家,李家加了薑,混合麥芽糖和黃糖煮成糖漿,再跟米粉碎、花生碎和芝麻混合起來。在簡陋的廚房,鐵皮上蓋困住濃煙,李太和女兒用大鐵鏟合力將米粉翻炒,花極大力氣,在十多度的氣溫,兩人也是汗流浹背。幾年前,七旬的李生還有參與,到近年改為女兒特意從柴灣搭車回來幫忙。

由早上七時,待在村裏至下午四五時,兩戶人家,七個人,每人幾乎做足十個鐘。問她們好不好賺?李老太說:「賺好少罷了。我們交貨好便宜;你們都不知道親手製作有多麻煩。」那一定是喜歡做米粉通吧?一直沉默寡言的她頓時笑笑口道:「我只是喜歡錢,哈哈。」

由水上搬到岸上,變幻的歲月裏,不論為生計、抑或是一份對傳統的堅持,米粉通都藏着這班水上人漂流、安居,一戶戶實實在在的生活故事。

蘇太(右)與蘇先生(中)是水上人,採訪當天與妹妹一起製作今年第一轉米粉通。

蘇家的米粉通可在大埔一帶的墟市買到。

因一年只做一轉,製作工具都不費錢,如酒樽。

李太一星期有兩三天會和丈夫及女兒做米粉通。

邊炒邊篩鹽,沸沸揚揚,像個灰黑色的旋風。

用鹽炒花生才去衣,再和切斷了的米粉撈在一起。

記者:廖明懿
攝影: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