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荃灣愉景新城違契出租商場內的公共空間多年,當區地政處2014至2016年巡查亦有發現,但期間拖延處理,事件於2016年中經《蘋果日報》揭發後,當區地政處終於同年11月向商場發警告信,違契情況始告終。申訴專員公署批評部門拖延執法。
跟進事件多年的荃灣區議員趙恩來直斥,違契問題其實持續了19年,政府損失了大量豁免費,有如公帑補貼私人賺錢。
經過照片比對,公署其中一個違契商場例子為荃灣愉景新城,商場需按地契條款在第一至三層均提供公共通道。而當區地政處在2014至2016年的年度巡查中,皆發現第一層的公共通道部份被圍封作該商場內兩間食肆的擴展營業範圍,構成「違契商用問題」。
地下6萬呎租予零售檔牟利
不過,當區地政處執法緩慢,2016年6月問題被揭發後,同年11月才向商場發出警告信,地政總署解釋是在發現問題後再接獲「類似投訴」,但公署指「類似投訴」其實為傳媒報道,認為署方解釋未令人信服。
荃灣區議員趙恩來跟進商場違契多年,他表示,愉景新城地下有6萬平方呎公共空間,曾租予零售攤檔,供電視台舉辦活動和擴展食肆營業範圍。
「商場用公共空間賣嘢、出租,同小販賣嘢一樣,點解可以搵小販管理隊咁狠拉人罰錢,商場用公共空間牟取暴利,就可以放生?」
他相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由於豁免費追溯期僅為6年,愉景新城在1997年至2016年間利用公共空間賺錢,地政總署未能追回全部豁免費,有如以公帑補貼私人牟利。
據悉,愉景新城的違契情況已糾正,商場公共空間現時活動由非牟利機構營辦,不屬商業性質。
■記者鄭啟源、曾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