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威脅本土藍籌地位

中概股威脅本土藍籌地位

【本報訊】恒指公司日前宣佈對納入「同股不同權」及來港作第二上市的股份作諮詢,當局又宣稱「ETF通」將在不久將來推出,兩大消息近日刺激港股交投,惟背後對香港的本土股份有更深遠影響。

現時香港有三家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包括小米集團(1810)、美團點評(3690)及阿里巴巴(9988),業務重心均在內地,而且市值及成交均足夠納入恒指成份股。而第二上市股份公司方面,則主要是阿里巴巴。

20中概股市值超太古A

根據本報計算,符合香港上市門檻的美國中概股約有48隻,當中市值超過恒指成份股中、最低市值公司太古A(019)的,已有近20隻,包括京東、百度及拼多多等。

至於ETF通方面,現時香港投資者若有投資內地的需要,已有A股ETF解決,故「ETF通」是針對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尤其港股的需要;現時追蹤恒指的基金達200億美元(約1,560億港元),預料在ETF通實施以後,數目將會進一步增加。在兩個政策配合下,內地股份估值或會持續上升,本土股份估值則將會下降。

根據諮詢資料,恒指單隻金融股比例,亦有機會降至8%;現時超過此比例的成份股,有業務以香港為主的友邦(1299)及滙豐(005)。香港本土股份在恒生指數舞台似被溝淡,取而代之就是內地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