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恩小惠】
【本報訊】抗爭運動近期略轉平靜,惟警暴、濫捕問題不斷惡化,特首林鄭月娥不肯正視查警暴、落實五大訴求民意,反而再想用民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聯同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等官員,宣佈動用100億元推出民生措施,再慷納稅人之慨圖收買人心,但只有長者、基層受惠,被視為支持反送中的中產及年輕人則沒有糖派。民主派批評對平息民怨緣木求魚;有學者批評小恩小惠毫無新意,提醒如此手段是專制政權常用方法,亦反映特區政府無法回應真正民意訴求,已淪為傀儡政權。
記者:陳珏明
政府昨日的民生政策新措施記者會,以「着力基層 為民解困」八個大字為背景,涉及10項民生措施,包括改革長者生活津貼計劃、放寬二元乘車優惠至60歲、為低收入人士代供強積金、逐步增加法定假期、改善政府外判服務員工待遇、為非公屋低收入住戶提供現金津貼、進一步增加過渡性房屋、研究推行劏房租務管制、為失業人士提供有時限現金津貼,以及為就業不足人士提供有時限現金津貼,初步估算涉及100億元公帑,料增加現時4,000億元經常性開支2.5%。而有關措施主要針對長者及基層,被視為最撐反送中的中產及年輕人則沒有任何好處。
泛民斥難息民憤
林鄭指有關措施是在過去《施政報告》基礎上,「加大力度、突破傳統思維」照顧基層訴求。被問到是否因反修例風波「鞭策」政府才推出這些措施,林鄭否認因補咎施政失誤而做,反指「如果唔係七個月嘅社會動盪呢,我哋可能有更多時間諗得快一啲」,又否認轉移社會視線,堅稱只想改善民生,並無其他目的。
至於為何不用「創新思維」回應五大訴求,林鄭重申不能因政治回應而違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違反法治訴求亦不會獲接納,聲稱有關立場以往已清楚展示。至於有關政策只聚焦基層和長者,沒有觸及年輕人,是否想收買人心,她說除了特別針對長者措施,其他措施均無年齡限制,又稱對年輕人的關心已在過往《施政報告》反映。
民主黨尹兆堅形容是「出手太低、回應無力、緣木求魚」,更無助回應五大訴求,又指民主派不會反對過去爭取的民生訴求,但認為林鄭「永遠都係火燒後欄、水浸眼眉、死到臨頭」才肯以擠牙膏方式回應巿民訴求。
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認為,林鄭明顯想補鑊以挽回支持者,惟她一日不回應五大訴求,也無法撫平社會矛盾。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更警告,政府別以為推出民生措施能轉移視線,又指不少措施民主派已爭取多年,直言「林鄭教曉我哋理性嘅議政係冇用嘅,原來靠勇武(抗爭),今次就爭取到好多民生嘅改善」,批評現有政府爛到不講道理,要見到棺材才識流眼淚。
學者:失自主淪傀儡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林鄭在2014年佔領運動後曾揚言集中處理民生問題,去年8月亦曾派糖,但現時政府認受性極低,更步向獨裁體制,「唯一可以做啲嘢係民生議題」,故針對建制派票倉等受眾收買人心,「但正正係專制社會常用手段,其實個政府唔可以回應真正民意訴求,已經反映佢失去獨立自主,淪為咗傀儡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