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扭傷筋骨或撞瘀受傷都會向中醫求診,冀可加快康復。中醫師表示,臨床上筋傷個案其實以慢性勞損致肩頸痛及腰痛佔多,如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或用電腦,令肌肉積勞成傷。受傷病人要戒生冷飲食及寒涼蔬果,在病情後期可煲「強筋健骨湯」飲用,以補益肝腎及加快康復。
記者:梁麗兒
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助理講師石華鋒指,扭傷、撞瘀等受傷十分常見,中醫認為的筋傷,泛指肌肉、肌腱受傷。臨床上這些個案約七成由慢性勞損引起,尤以肩頸疼痛、腰痛多見,主要與姿勢不良,或維持同一姿勢太耐有關。例如長時間用電腦、低頭玩手機,引起慢性肌肉勞損,令肌肉積勞成傷,經常久坐、久企都是其中原因。
石稱,曾有中學生因經常用電子產品而頸痛求醫,也有40、50歲中年人或長者深受頸痛困擾,求診時連抬起頭都有困難,頸部向左右兩邊轉動的幅度也受限制;與久坐或久企有關引致痛症的病人,包括在寫字樓工作,返工要經常坐下,或在銀行櫃枱工作,或從事醫護職業等要經常站立人士。
忌生冷飲食
中醫一般處理筋傷,會用到針灸、理筋手法,再配合刮痧、拔罐,幫助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加強血液循環,幫助減輕疼痛及盡快康復。理筋手法即通過按摩、推拿,包括彈撥十分僵硬的肌肉、肌腱,達到調理肌肉的效果。針灸的常用穴位包括頸部的風池穴、肩井穴及百勞穴,可緩解頭頸肩部的僵硬、痠痛及麻痹症狀。在腰部的腎俞穴、大腸俞穴落針,可防治腰腿部的痠痛及麻痹症狀。另外,亦會在病人本身的痛楚位置落針。
石指中醫理論認為體質虛弱人士會較易扭傷、撞瘀受傷,這些體弱多病、氣血虛弱或肝腎不足的人,筋骨傾向唔夠力,容易出事。醫師多會採用中藥為病人調理氣血及止痛,如受傷初期患處明顯疼痛、腫脹,臨床上會多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如田七、丹參。中期的腫脹會減少,關節活動幅度也會增加,此時適合加入補益肝腎、益氣活血的中藥,加快筋骨恢復,如熟地、黨參及雞血藤等,後期的中藥治療都以補益肝腎為主。他建議筋傷、扭傷或撞瘀病人可在病情後期飲用「強筋健骨湯」,有益氣活血、補益肝腎作用。
「中醫筋傷最忌寒涼,病人受傷後血液循環會較差,要避免生冷食物,以免影響康復嘅時間。」石舉例生冷飲食如雪糕、凍飲、刺身要戒吃。有飲奶習慣的人,宜先加熱再飲用;忌吃性質寒涼的蔬果如香蕉、苦瓜及小白菜。如要吃雪梨,建議煲雪梨湯飲用較好,以減輕其涼性。有規律的生活包括早睡也有助滋養肝腎、補充氣血,加快筋骨康復。康復期間要採取保護措施,避免再次受傷;宜沖暖水涼,避免水溫太凍。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