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一字歸納2019年生態危機,就是「火」:繼年初南美亞馬遜森林和年中南加州大火,「壓軸」澳洲東岸山火至新年仍未救熄;人命財產傷亡固然慘重,最教人心痛是這片大陸多樣獨有瀕危物種因而滅絕,專家估計近五億鳥獸燒死,倖存的亦面對前所未見的艱難環境,有口難言,只能默默承受暖化共業。
西澳生態旅遊熱點袋鼠島(Kangaroo Island)上,生態學家霍金斯在河畔火場無奈拾起兩個燒成黑炭的攝錄機,指着不遠處說:「火舌直逼那方下層植被,有群袋鼩聚居,已然滅絕。」他專門監察島上獨有生物袋鼩,原本在外島遺世獨立,但本季山火明顯失控禍延五省,無辜動物亦難獨善其身,四個主要棲息地皆燒成焦土。
袋鼩的浩劫,預示澳洲東岸其他物種命運:與袋鼩為鄰的南方棕袋貍、維省重災區東吉普蘭的長腳長鼻袋鼠,聚居昆士蘭省南部的銀首寬足袋鼩……山火燒毀580萬公頃灌木林,殃及林間數十種瀕危生物。
澳洲國家大學教授萊格說「部份幾乎全族燒光」,難以翻身;生物多樣性恐大幅倒退,保育者數十年來努力維持的環境付諸一炬。
瀕危植物 燃燒殆盡
萊格擔心,氣象學家早年警告「溫室效應將帶來生物滅絕潮」,已在澳洲以山火形式上演:「我們似乎觸及臨界點,要承受氣候轉變會帶來的惡果,往後一切都未可料。」
達爾文大學教授沃爾納斯基解釋,物種滅絕不只因為燒死:「像樹熊和袋熊那些飛不起的物種,就算逃得過迅速蔓延山火,亦找不到食物充飢。」他對生態未來亦不抱希望:「這樣的山火不會有贏家。氣候變化致山火越來越頻密和嚴重,是澳洲保育的悲情年代。」
墨爾本大學環境生態學教授溫特爾亦說,山火規模之大,顯示地球生態正走向前所未見的階段:「不只要關注山火的影響,常態化趨勢亦教人擔憂,森林生態可能因此改變,那必定有物種消失。」
溫特爾又提到澳洲有75%瀕危物種是植物,如深苞佛塔樹和天藍色太陽蘭,只見於小幅地域間:「一場大火就可燒掉全部植物;若時機不對,或火勢太猛,連種子庫都燒掉,那就多一項物種絕種。」
群鳥失家 生態失衡
早前估計有4.8億哺乳類、鳥類及兩棲類受災的悉尼大學環境專家迪克曼亦說,許多動物身兼生態使者,例如蝙蝠負責傳播種子和花粉,袋貍和長鼻袋鼠會搬動真菌孢子,促進生長;若牠們數目大減,「生態任務」將無以為繼,林間環境勢改變:「很多小動物生活於林間植被,沒有植被藏身,焦土就成狐狸和野貓的開放獵場。」
新南威爾斯大學生態系統中心教授金斯福德說,大火還燒掉群鳥賴以為家的老樹及作食糧的昆蟲:「生態大大失衡,遭受嚴重打擊的動物未及進化適應;畢竟這些山火並非自然。我們看不到這些小動物遭火焚身,正無聲地死去。」
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