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除了電話號碼,及券商賬戶號碼,亦有券商選擇以客戶身份證號碼作登記,而由於內地人的身份證號碼較香港身份證為長,有利重複認購。
保薦人易得過且過
劵商及保薦人在處理客戶新股申請時,會以最多一組9位數號碼作代碼,由於只有8位數的香港身份證號碼,會公開全組數字,故絕不會出現「撞number」情況。內地身份證號碼有18個號碼,首6位號碼是地方代碼,在只公佈頭9個號碼下,容易出現大量重複。
例如是北京市西城區、所有50年代出生的人,身份證首9個字都會是110102195,「110102」是西城區的地區號。接着是8位數的出生日期的年、月、日,「195」即50年代,然後是分派給同地同日出生人的順序號及一個校驗碼。撞number屬平常,有保薦人等或會「得過且過」,向監管機構申報未見有重複申請。
市場人士指,港交所(388)通告公佈抽中新股名單時,往往見一堆相同號碼出現,就是這個原因,但由於相同號碼太常見,很多時都不獲理會,不排除當中已涉內地人在不同券商重複申請。另外,亦由於有券商選擇隨意以身份證的中間9位數,或倒數9位數作代碼,讓內地人的重複認購情況未被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