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ViuTV的《一切從失婚開始》,驟覺歲月催人,是以前聽葉蘊儀唱歌,也看李麗珍電影,到現在大家都眼角看出滄桑。
但節目不落寞,而是連同薛世恆與趙頌茄,以及同樣已離婚多年的三位朋友,分別去到烏克蘭基輔、台灣宜蘭和日本東京,看不同人種與世代的婚姻價值。
這類探討愛情的「真人騷」, 最先引起話題是大台2012年的《盛女愛作戰》,花半年緊跟幾位「中女」,看她們與異性結交的過程。前年田蕊妮主持的《女人四十》,更進一步找來四十歲後女士直白。今趟ViuTV的《一切從失婚開始》,反而像大台2017年起由陳貝兒主持的多輯《嫁到這世界邊端》,帶觀眾到不同國家看「跨國界」婚姻;不過ViuTV有心思在「否想」婚姻,即不以大台肯定情愛與婚姻的基調出發,這或因離婚普遍,再說結婚的童話式故事已意義不大,就由失婚角度另闢蹊徑。
然而究竟說「從失婚開始」,是怎樣的開始?是真箇反思情愛?抑或只不過是從另一角度,再肯定那本被說得糾結的關係?
節目或者好看,在於要這七個本不認識的人,到不同地方看人家的婚禮習俗和價值,比如葉蘊儀與薛世恆就在烏克蘭,為一對女比男大十歲的戀人籌辦婚禮,而李麗珍與Benjamin就在宜蘭,參與泰雅族一對夫婦的四十年婚姻紀念儀式。強調年紀與儀式,不是因為「姊弟戀」或「老夫妻」標籤惹人多想,而是因為簡單婚禮與生活,可堪對照香港人既物質亦繁瑣的「幸福」,真的差天共地。
不過可圈可點的是,在強調失婚背後,節目仍有曖昧安排。比如趙頌茹與兩位「失婚素人」到日本東京,學習生活之外,忽然為她們安排跟「牛郎」認識,以至薛世恆亦被安排與烏克蘭模特兒約會,就難免故作異國風情,甚至再造情色幻想。
當然作為凡人,總不能放下情愛,而即便說失婚,也總或有天再遇對象。不過流行媒介的真人騷,強調剩男好、盛女好,要不落情愛巢臼,難度極高;而ViuTV要拍失婚人物心事,會隨時像大台節目般歌頌婚禮嫁娶,只是重構夢幻式愛情的陳腔濫調。畢竟流行媒介大底都是販賣愛情感覺的多,批判膩滯單一的少;如果強調失婚,卻只是在失去後,僅為回復單身的自由,以方便另一片大過天的戀愛,那所謂失去,沒有多少意義。
所以節目最好看的,還是葉蘊儀、李麗珍與趙頌茹的對鏡自白,道來離婚後為生活另覓出口的過程;可惜,多年前的痛感,流行媒介放不下當刻的對人歡笑,也就只好事過境遷,到今天有出遊的異國情調,才夠虛掩失去情感的落寞。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