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力牆】技術分析無助入市沽貨 - 林本利

【林氏力牆】技術分析無助入市沽貨 - 林本利

股榮上周分析為何炒股總是輸,值得細閱。港人愛炒賣股票,不少人相信技術分析,看股價圖和股價走勢做買賣決定,完全忽視上市公司的基本因素和企業價值。這種類似買大細的炒股心態,不時以為「寧買當頭起」,高位追貨,結果摸頂入市,能夠賺錢的只佔少數。

特別是過去10年,恒指波幅已較之前數十年為低,每年波幅約20%,與過往每年動輒上落40至50%差得遠。若相信技術分析去炒股,恒指2018年1月創出33484點新高後,要跌20%才確認熊市,即要等到2018年9月跌穿26787點才曉得減持,肯定為時已晚。之後恒指由2018年10月24540點回升,若要升20%才確認牛市,即等到恒指2019年3月升穿29448點才追入,結果是摸頂入市。

恒指多在27000點上落

筆者長期觀察不少財經專欄,那些專欄作家叫讀者現價入市,升5%止賺,跌5%止蝕,長期回報往往大幅跑輸大市。這其實很容易解釋,今次賺5%就放,下次輸5%又放,假若大市屬上落市,一時升一時跌,結果自然是零回報,還未計算買買賣賣的交易費用。這種「零和」遊戲總好過不少炒股人士,他們贏少少就止賺,股價大跌卻死守,不懂止蝕,結果滿手「蟹貨」,不知何時才可鬆綁。

有些財經專欄作家所定目標價是較入市價高很多,而止蝕價則較入市價低很少。這套輸少少就止蝕,賺很多才沽售套現的策略,雖然估錯多過估對,但因估對時的賺幅較大,反而錄得不錯回報。但若要運用上述炒股方法,手上必須有足夠資金,耐心地等股票到價才沽售套現,再把資金轉炒其他股票。扣除資金成本和交易費用,其實投資回報未必高於長揸盈富基金(2800)。

過去兩年,恒指高見33484點,而幾次跌穿25000點後便隨即反彈,不論是10天線、20天線、50天線、100天線,不時都在27000多點附近,一時這條線升穿那條線,一時那條線升穿這條線,平均線的升跌和相交對預測後市幫助不大。由此可見,技術分析方法似乎已不夠技術,未能協助投資者作出入市和沽貨決定。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