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展商輪流捐地或借地買政治保險,惟執行方法亦有明顯差別,例如是次新地選擇和聖公會合作,新世界及會德豐則與社福機構興建過渡房屋,至於恒地則直接向政府借出棕地興建組合屋,堪稱「政治最正確」。
發展商被指鋪路賣樓
恒地及新地早於2013及2016年,已先後公佈捐地興建青年宿舍,至去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地產商行動更積極,新世界率先去年9月公佈捐出300萬平方呎農地,規模佔去年6月底農地儲備1,690萬平方呎的18%,首個項目選址天水圍站毗鄰的100萬平方呎土地。至於持有逾4,500萬平方呎農地、屬本港農地「囤地王」的恒地,則11月公佈租出42.8萬平方呎的元朗江夏圍棕地予政府,恒地負責前期規劃及平整,政府負責約10億元建築費用。
擁有近500萬平方呎農地儲備的會德豐,上月30日公佈借出分佈於大埔、屯門及東涌,面積合共50萬平方呎土地建過渡房屋,初步土地平整及規劃等程序及費用由會德豐處理;當社會關注其餘地產商會否有同樣行動時,新地昨終公佈其借地大計。
綜觀發展商捐地或借地模式,新世界計劃規模較大,但因農地用途有待改變,削弱可行性及進度;新地計劃較清晰而規模相對小,要看到期後出租條款如何修訂,長遠始終看各地產商如何落實計劃。合作模式方面,新地是次合作夥伴為聖公會福利協會,會德豐則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九龍樂善堂,新世界首個項目則與「要有光」合作,當中只有恒地直接借地予政府。
事實上,發展商踴躍捐地或借地,受不少公眾質疑,有意見認為,發展商是為了鋪路與政府討價還價,為其餘農地轉換作住宅用途爭取「通行證」,最終仍是為賣樓賺錢;另一可能性是為了回應中共施壓,以幫助紓緩北京認定是亂港禍首的土地問題。
■記者黃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