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入戲院看《孤星淚》(Les Miserables)的情景,歷歷在目。聖誕節,尖沙嘴,全院滿座。開場十分鐘左右,已經感受到大部份觀眾個嘴O到比水泡更圓。大家都以為似《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即是跟一般電影沒太大分別,只不過多了幾首歌。導演Tom Hooper藝高人膽大,居然將整齣歌劇搬字過紙,沒對白,得歌詞,比你看粵語長片版《帝女花》更徹底。
少少改動 褻瀆神靈
香港觀眾未必接受,不打緊,電影很成功。全球票房4億4千幾萬美金,贏了金球獎最佳電影,將Anne Hathaway捧成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事隔七年,導演再接再厲,今次輪到《Cats》。慘了,全球劣評。不是普通劣評,是殺父仇人級別的終極爛片程度,連《格雷的五十道色戒》(Fifty Shades of Grey)都超越到。
外國觀眾將《Cats》踩到一文不值,解釋得到。套用《西部世界》(Westworld)女星Even Rachel Wood的評語:由小看到大的歌劇,電影版改了少少舞蹈設計,改了少少劇情,改了少少角色,已經是褻瀆神靈。不是個個香港觀眾也具備同樣的熟悉程度和感情吧,同樣死無全屍。明明對電影的種類早有心理準備,《Memory》又曾經比《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流行,也好像非把《Cats》插到開花不可。
死因一:特技差。《喵星人》的特技才算差吧。與其說特技差,不如說一般觀眾根本無法接受擬貓的人,或模擬任何熟悉的非人類模樣。你把演員扮到似足一支黑人牙膏,一樣必死無疑。同樣水平的特技,如果用來塑造外星生物,或者鬼,大概沒有爭議性。在舞台上,觀眾隔開一定距離,欣賞演員靠化妝靠服飾模擬貓的神態,虛中有實,是一回事;在大銀幕,熟悉的演員纖毫畢現,似貓非貓,似人非人,是另一回事。尤其連老鼠連曱甴也由真人扮演,當看到Rebel Wilson隨手拿起一堆曱甴吞入肚,的確惡心。沒有甚麼藉口可抵賴。
羊群心理 人鬧我鬧
死因二:故事薄弱。看過歌劇的,應該清楚《Cats》不是《孤星淚》或《歌聲魅影》的傳統起承轉合,故事說到底就是一大班貓在一夜之間各展所長爭奪貓中之皇殊榮,講完。沒有長達幾十年的恩怨情仇,沒有《美女與野獸》的迷戀與妒忌。你嫌Talyor Swift戲份太少?就算給她演Victoria,咪又係唱多兩句出多兩次場,不會變成《孤星淚》的Anne Hathaway,有空間盡情發揮演技。總有觀眾入場前對《Cats》一無所知,看見電影像台慶節目,James Corden、Jennifer Hudson、Ian McKellen、Judi Dench等明星排住隊輪流獻唱,覺得同樣胡鬧,也是說不定的事。
死因三:人鬧,我就要鬧。這才是真理,沒有之一。《天機:富春山居圖》被封為爛片之霸,有幾多真真正正由頭看到尾?眾人皆醉我獨醒?好痛苦的。還是安安樂樂做羊群之一,舒服。反正,對導演來說,未嘗不是好事。十年前,執導人生第三齣長片《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已經贏了奧斯卡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手下敗將是《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的David Fincher。世界有新意,會進步,正正因為有這一類年少得志,贏了主流肯定後,不甘停步,敢於挑戰高難度,才會想到用別人想不到的方法完成《孤星淚》和《Cats》,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也好過安全地重複自己。情況,有點似《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的Damien Chazelle,下一齣作品是《登月第一人》(First Man),顛覆了傳統太空片的框架,甚至價值觀,肯定討好不到有權在手的老人家。who cares?不錯,世界是需要保守的迪士尼,但更需要不按本子辦事的Tom Hopper。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