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唔好問?香港奧運金牌希望? - 丹尼爾

THURSDAY:唔好問?香港奧運金牌希望? - 丹尼爾

最近,某傳媒曾透過香港體育學院(下稱體院)相約本地運動員做訪問。過程中,該傳媒被體院要求跟隨「奧運前指令」:別問及有關奧運獎牌希望的問題,以免為運動員帶來無謂壓力。

愛惜香港運動員,是我們每位體育迷的責任。然而,不問,就不會帶來更大壓力?更大壓力就是壞事?如果連傳媒提問所帶來壓力都頂不住,那他或她又是否已準備好在高壓環境下奪金,或打破亞洲紀錄,或突破自己呢?這值得思考。我不曾問,但假如你問李慧詩「奪金機會如何」,我不認為她會害怕面對這種思考。所有運動員都以特定長或短的目標(金牌或其他)來激勵自己前行,惟我相信他們同時明白:真正奧運精神不止是贏,而是在比漫長更長的迷霧裏、4年又4年地期待最遠處吹來的號角聲,即使一次又一次淚再流,但為信念從沒退後,仍然嘗試去贏。It's about trying to win。其他心裏質素稍遜的運動員呢?

假如真的因傳媒提問而受影響,個人倒認為這只是加速成長的代價,並非壞事。汰弱留強。2016年時任澳洲體院及澳洲泳總的兩位首席心理學家均認為,壓力絕對能轉化為動力,但同時必須讓運動員學懂抽離並專注專業,例如「如何對戰,如何游泳,如何划手,如何執行比賽戰術」等。

叫傳媒別問某些問題,為運動員拿走潛在壓力,這是種方法。不過與此同時,是否也奪去讓運動員學習在壓力與逆境下抽離,只專注專業繼而迎來黎明的能力呢?若果不能在任何環境下只專注專業,這又是一等一金牌運動員嗎?難道,避得一時就好?

體育主持 丹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