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近月爆發鼠疫個案,令本港也現疫症危機。傳染病專家表示,鼠疫桿菌主要經跳蚤叮咬傳人,感染若嚴重可入血、入肺,致命率達六成,不容忽視。專家呼籲市民避免到高發地區如內蒙古,或揀選入住衞生良好的住宿地方及做好防蝨工作,返港後若有咳嗽、淋巴腺腫脹等症狀,要及早求醫;又不排除本港稍後或有零星個案,要提高警覺。
記者:梁麗兒
去年截至11月29日內地通報有四宗鼠疫個案,包括內蒙古兩宗腺鼠疫個案和北京兩宗肺鼠疫個案,也涉及內蒙古一對夫婦。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與近幾年西非、馬達加斯加的鼠疫疫情相比,內地未算大型爆發,而且出現相關風險也不大,關鍵是要及早截斷傳播源頭,做好消滅跳蚤的工作。由於兩地人流交往頻繁,不排除本港稍後有零星個案出現。
宜塗「避蚊胺」產品防護
曾祈殷指,不少港人喜歡到內蒙、甘肅及青海等已出現鼠疫確診或被傳有懷疑個案的地區旅遊,故前往當地有受感染風險,建議最好避免前往或抵達後遠離疫區。若要前往當地,必須小心選擇住宿的地方,包括要有良好衞生、遠離街市。在戶外要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尤其動物屍體包括死老鼠,應避免吃野味或到賣野味的地方。由於鼠疫潛伏期可長達七日,有關人士若回港後有咳嗽、咳出帶血的痰、發燒及淋巴腫脹等懷疑症狀,應盡快求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生,包括曾否被跳蚤叮咬。
港人日常也要做防預鼠患工作,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將垃圾及食物渣滓存放於蓋好的垃圾桶內,垃圾桶每天至少要清理一次,並要保持地方清潔,尤其垃圾房及樓梯,避免堆積雜物。
鼠疫屬人畜共通的傳染病,當跳蚤曾叮咬患鼠疫的老鼠,再叮咬人,便可將鼠疫耶爾森桿菌(簡稱鼠疫桿菌)傳播給人類,令人染上鼠疫。要提防被蝨咬,若在疫區要穿着長袖衫褲,在外露皮膚及衣服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產品;或於衣服表面塗上含「氯菊酯」(Permethrin)的殺蟲劑,但謹記此成份不可塗在皮膚上。
感染鼠疫人士若未能及早求醫及治療,死亡率可介乎30%至60%。人體感染後可出現三種情況,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性鼠疫。患者最常見會出現腺鼠疫,即淋巴腺有發炎及腫脹情況,例如頸部、腹股溝等位置腫起,同時會有發燒、頭痛及發冷等症狀。
鼠疫桿菌若入血,可致敗血性鼠疫,令身體各部位及其他器官也受感染,引致嚴重併發症。患者會有神情呆滯、低血壓、發燒及肢體發黑等情況。肺鼠疫會較嚴重,傳染性也高,患者通常是吸入鼠疫患者的飛沫而中招,可造成人傳人的鼠疫,例如透過咳嗽播毒,患者會有肺炎、肺積水等情況。肺鼠疫的致命率可達六成,不容忽視。
雖然現時沒有預防鼠疫的疫苗,但及早診治,現有抗生素如四環素、奎諾酮類抗生素、鏈黴素等都可作治療,配合適當隔離,可阻止疫情散播。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