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教育部昨天公告,要求義務教育學校(即小一至中三)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校本課程教材,又對中小學思想政治、中文、歷史等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實行國家統一編寫。有學者指出,當局禁止境外教材的做法,是要嚴控意識形態,要與美國(西方)劃清界線,樹立意識形態的區隔和對立。
教育部昨公佈「關於印發『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的通知」,要求不得以地方課程教材、校本課程教材等,取代國家課程教材,義務教育學校也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大學教材的審核要嚴把政治關、學術關;選文篇目導向不正確的、選文作者歷史評價或社會形象負面的,必須更換。文件顯示已於去年12月19日生效。
要求將「習思想」貫徹始終
教育部也在「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上,要求教材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習思想」貫徹始終,同時要堅持「誰編寫誰負責」、「誰選用誰負責」。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指出,對於規定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教材,以及涉及國家主權、安全、民族、宗教等內容的教材,實行國家統一編寫、統一審核、統一使用。翻查資料,去年出版的高中新教材,中文、歷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都由教育部編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統一使用這一版本。其他學科數學、英文、物理等則可能有多個版本。
事實上,自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中共極力清查教育界,嚴防西方思想滲透。包括2013年提出的「七不講」,要求大學教師不能講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和司法獨立;「馬克思主義核心」教材相繼出版,用作全國大學統一教材;去年對圖書館進行審查清理,危害國家統一、違背黨的路線等書籍必須下架。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公立學校通常使用教育部審定、統一的課程教材,因此相信較受影響的是私立國際學校。曾任清華政治系講師的吳強指出,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原先存在使用自編教材的情況,十多年前甚至有使用民國時期重新繙譯的舊教材,當局這次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作出比較嚴厲性的統一發文。除此之外,近年在教材修訂上,北師大、北大也按照習近平提出的「新時代」教育方針,在統編教材中刪掉「不合時宜」的內容。
培養激烈反美主義
「主要是(中西)教育上脫鈎,把學校當作意識形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現在是東西南北中,不想讓國內的教育系統存在被遺漏的死角」。吳強曾指出,中美教育脫鈎遠遠早於中美關係的脫鈎,因為在過去六年裏,中國教育部門正計劃地培養激烈的民族主義和反美主義,中國高校也回到了否定價值、否定人文的「高級技工學校」。「最重要的是要和美國劃清界線,樹立意識形態的區隔和對立,這是教育脫鈎、教材統編化的主要政治意義」。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