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辣 國際學校難行雙軌制

政策加辣 國際學校難行雙軌制

早在去年中,國務院已在有關教育改革的文件中提到,同時招收本地生的國際學校,不可在未經審查下使用境外課程。此一規定對內地的國際學校,帶來課程本土化的挑戰,若無法引入境外教材,恐難繼續以「國際」作為辦學特色。

大學教材須向上匯報

國內有821間國際學校,部份只招收在中國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亦有部份使用外國教材、吸引富裕的中國學生,還有一類公立學校開辦的「國際班」。國際教育行業從業者胡靖指出,為了兼顧國際教育與國內政策,大多數民辦國際學校實行「雙軌制」,同時展開境外課程和境內課程。

「這一次的方案比過去的政策更加嚴厲,雙軌制已經不能再繼續了」,胡靖稱,不少國際學校已以本土化的融合課程為主,相信政策將對例如IB、A-level等課程本土化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中小學,大學的教材同樣有限制。2009至15年在清華任教的學者吳強指出,過去教學環境比較自由,「基本上想講甚麼就講甚麼」;在他讀書的80年代,北京的大學、越是精英的大學越自由,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版基本上都使用境外教材。不過,現在內地大學的基礎人文學科,八年前起使用國內統編的馬克思主義工程的教材。而在人文學科的專業課上,教師雖仍有一定的選擇空間,但過去靠寫講義教書的方式被發文禁止,開課前都要將選定的教材向上匯報。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