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工會雖然只代表不足10%的受薪員工,但他們財雄勢大,與官方有着對立卻密切的矛盾關係,造就他們強大的議價能力,能夠動員的罷工規模足以癱瘓法國。
拿破崙三世於1864年賦予工人罷工權的20年後,法國把工會組織合法化,多個工會繼而不論在人脈網絡與資金方面漸漸壯大。勃艮第大學工會專家安多爾法托指,不少大型工會擁有巨額財富,有些更在二戰後購入法式城堡,有時作受訓中心之用。
市政府直接資助
然而,自從1970年起,工會漸漸流失會員,現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36個成員國中,法國僱員參與工會比率最低。工會成員減少也意味着收入減少,但法國於2015年立法要求員工貢獻0.016%的工資到工會後,它們再開拓到新的收入來源,亦使它們與政府關係變得和暖。
安道多法托指,一些公司或市政府還會直接資助工會,或向員工支薪讓他們離開工作崗位參與工會工作。官方的名義解釋是「工會運動對經濟有正面影響」,有利民主與發展,所以加以扶助,但實質它們與僱主是希望「買來社會安寧」。
不過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今次反退休制度改革罷工的爆發。52歲的火車司機凱呂計劃好能於54歲時拿75%工資退休,但依然參與罷工,以確保後輩能享受此待遇。凱呂現時每月會繳交1%工資予工會,「我不管自己是否屬特別受照顧的一群。我認為每位員工都值得我們這樣對待」。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