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計劃改革退休金制度,12月初開始觸發連續數周罷工,為近年來最大規模。雖然罷工為社會大眾帶來不便,但相信國內民眾、甚至遊客都見怪不怪,因為法國罷工幾乎是發達國家之中最頻繁的。法國人如此熱衷罷工,與該國的文化、選舉制度和工會結構有關。
法國人熱衷罷工早已有大量數據支持。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資料顯示,法國過去72年來平均每年都有鐵路工人罷工;勞工部資料指,法國每1,000名民企僱員每年因罷工損失118個工作日數,數字未算入更願意罷工的公職人員;歐洲工會學院統計顯示,法國2010至2017年因罷工損失的工作日數為歐洲第二多,僅次於塞浦路斯,但兩個同樣時常罷工國家意大利和希臘則未有統計;德國伯克勒基金會比較包括美國、英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後亦發現,法國2008至2017年因罷工損失的工作日為成員國中最多。
直選總統易生不滿
法國人傾向以罷工解決與勞方和政府之間的矛盾,可說是他們的「文化遺產」。奧爾良大學歷史學家加里格斯(Jean Garrigues)指出,法國人1789年以法國大革命推翻君主制,三年後建立第一共和國,象徵現代法國是藉「造反」建立出來,這種思想至今仍深深烙在法國人的思維中,民眾認為如他們不同意政府,就一定要反抗。另外,法國學術深受哲學家笛卡兒的「普遍懷疑論」影響,喜歡向新事物提出疑問,因此每當政府推行改革,民眾都先抱質疑態度。這些都解釋到為何大部份不相干的民眾即使出行嚴重受阻要提早起床、甚至走路上班,但仍同情罷工者。
加里格斯又表示,法國人對抗政府的文化令法國的總統直選制度更容易累積民眾的不滿情緒,因為所有選民的希望都放在一個人身上,但當總統施政令人失望,民眾就更快對政府失去信心,從而反抗。相比之下,英國和西班牙等內閣制國家選民投票予不同選區的代表進入國會組成政府,政府成敗較不會集中在首相一人身上,民眾發洩怨氣的焦點亦較分散。
除了歷史和政制,法國的工會結構也是助長法國人以罷工洩憤的原因。法國工會數目雖然是最多,但只有8%工人加入工會,遠低於歐盟平均比例23%,導致工會力量分散和弱小,企業作出裁員或其他牽涉員工福利的決定時較少聆聽工會的聲音,談判時亦會擺出高姿態,令勞資之間容易引起磨擦。
罷工逾月損失巨大
工會為爭取工人支持,往往採取較激進手段,傾向先罷工後談判,而非如大部份國家的工會在談判破裂後才罷工。而法國法例有別於很多先進國家,規定勞工不論是否工會成員都享有罷工權利,使工人更容易響應工會號召參與罷工。
而這輪已持續逾一個月的罷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小。國營SNCF早在聖誕前已表示,20天工潮令公司損失達到四億歐元(35億港元)。酒店與餐飲業亦是輸家。業界代表在12月中時估計,巴黎市內及周邊的酒店與餐廳,因罷工而減少了25%至60%生意。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