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世代爭執來到藝術家群體。海南某個青年藝術家獎項邀請多位入圍藝術家奔赴三亞,參與為期十多天的布展、論壇,最後由評委選出評委會大獎和特別獎。評選結果是兩位藝術家獲得大獎,但特別獎空置,評委解釋原因是這些藝術家呈獻出的作品雖然展現出一定的新事物的「症狀」和「震顫」,但尚需時間去發展和生長。獎項頒發之後幾日,一名獲得大獎的台灣藝術家率先發聲,表示謙卑地拒絕領取該獎,因為不能接受特別獎空置的安排,認為評審「決定無人能獲大獎」這個決定揭露出藝術獎生態系統的某些不平等。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有其他參與評獎的藝術家發聲,申訴不但空置獎項有失公允,這樣的藝術活動對於參展藝術家還有其他層面上的剝削,譬如整個活動過程中,主辦方沒有對藝術家們在當地的活動支付酬勞。又指出,這個藝術勞工的剝削問題並非此次活動獨有,根本是普遍現象,在遍地是藝術展覽的今天,藝術家很少收到藝術家費用。有人辛酸自嘲,主辦方花費在投影儀、燈箱上的開銷比花在藝術家身上的要多。這個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大,甚至有國際知名藝術家現身說法,表示在中國的藝術活動中基本沒有得到過報酬。
雪球越滾越大,很多參與者都把問題歸結到整個藝術體制的扭曲,尤其是對新來者、不知名者的系統性剝削。一名參與討論的從業者很尖銳地批評,目前行業的利益分配者也是利益既得者,根本不理解或不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甚至傲慢地攻擊後者:「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這是必經之路。」
此話聽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人似乎很容易也就忘了,自己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