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不對辦】
【本報訊】網購越來越普及,其中社交平台Instagram(IG)是極受歡迎的交易渠道,也是不法分子設局騙財的陷阱。民主黨自去年8月起接獲近50人求助,他們在IG購買名牌貨品時疑被騙,收到假貨、貨不對辦,甚至未能取貨,其中有「Gucci」平底鞋底被貼上簡體字的標籤。有苦主被騙逾6萬元,即使有六、七年網購經驗的人士也中招,涉及總額逾40萬元。
記者:李思潁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綜合接獲個案,每人損失金額約2,800元至6萬多元不等。案件雖涉及多個IG賬戶,但主要入款戶口僅涉及兩人,分別為姓氏Yuen及Chau的銀行戶口,質疑背後或為集團式經營。交易時,賣家會要求買方先付貨品一半金額作定金,賣方初時亦答應面交貨品,以博取事主安心,更會網上偷圖假扮已買貨,逼事主付全數款項。
自製好評 收款後拒面交
當事主提出質疑時,賣方就會要脅他,例如表示若不付尾數則會當撻定處理,沒收所有定金。但當買家付款後,賣家很多時會對買家傳來的訊息「已讀不回」、拒絕面交,改以郵寄方式送貨,寄貨地址為內地廣州、深圳。賣家電話又往往未能打通,更提供假地址,令事主難以追討。賣方亦會利用已獲取資料,假扮事主開設IG個人賬戶,為其店舖「自製」好評,並定期為網店改名。
已有六至七年網購經驗的事主B小姐(化名)表示,曾在網上訂購海外名牌袋,惟是次卻不幸中招。她在10月中於一間IG店花費逾1.8萬元,購買一個原價約2.1萬元的黑色Chanel名牌袋。作為網購老手,她形容該IG店與普通網店無異,如有展示外國生活的內容,而且價錢屬合理,她不虞有詐,最終付了全款。她指貨品由廣州寄出,一打開便感受騙,因手袋有一陣異味,肩帶較正版短,「一開硬到好似硬卡紙」,慨嘆「唔使驗都知係假」。事主A小姐11月尾在IG店以4,200多元訂購一對原價約7,000元的「Gucci」平底鞋。她表示,貨品同樣由廣州寄出,明顯不是正貨。
議員籲加重刑罰增阻嚇力
A小姐續說,穿着時不感舒適,因鞋身上羽毛較硬、不斷「甩毛」,最諷刺是鞋底竟貼有簡體字的「溫馨提示」貼紙。
尹兆堅表示,稍後會聯同數十位苦主再向警方及海關報案,促執法部門正視個案。他建議,海關應成立特別職務隊,加強打擊相關騙案,並研究加重《商品說明條例》刑罰,以加強阻嚇力。
海關表示,自2014年起,海關已額外增加隊伍進行網絡巡查,專門打擊網上售賣冒牌貨物活動,去年1至9月共偵破158宗就網上涉及違反《條例》的案件,2018年有215宗,2017年有208宗。除根據《商品說明條例》打擊不良銷售行為外,在調查個別合適案件時,海關亦會行使《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所賦予的權力進行財富調查、凍結及充公犯罪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