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加快換血 Banker嘆不公港投行高層 內地人佔半

中環加快換血 Banker嘆不公
港投行高層 內地人佔半

【財經專題】金錢掛帥的中環人向來「政治冷感」,但2019年下半年香港經歷一場抗暴運動,中環人亦挺身而出捍衞香港核心價值。惟在這半年間,金融界彌漫着白色恐怖,中資行對員工思想審查。事實上,自2014年佔中運動後,內地人亦有逐步滲透香港金融界之勢。據《蘋果》統計20間中資及外資投資銀行的內地高層佔比,中環換血已經是不爭事實。
記者:楊佩玲 李嘉茹

任職銀行證券產品銷售主管、思言財雋發言人張澍昕,甫畢業即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回想起同學之中只有她被金融機構聘任,感嘆當年市道甚差,但近十年中環的變化令她更感沮喪。她坦言,換血情況在行內早已發生,最明顯的分水嶺是2008年後,中國相繼推出開放政策,大量資金紛紛在港成立資產管理、對沖基金、私募股權等公司。她無奈指:「錢由中國嚟,請嘅人當然都係由中國嚟啦。」

本報以普通話拼音辨別內地人基準,統計過去五年間,持有6號牌(保薦人)主要中資及外資投行的主要人員,即負責人員(RO)及代表(REP)內地人數目比例變遷,以總數計由36%升至52%,五年間升幅達16個百分點。

若果單計本港10間龍頭外資投行,內地主要人員比例僅31%,五年間躍升10個百分點至41%。當中,摩通由2014年內地高層比例僅48%,增加近2019年的71%;瑞信及花旗內地高層亦在五年間有顯著躍升,兩者都分別升17個百分點至45%,法巴及麥格理則多年來維持於三成以下水平,滙豐則維持60%以上水平。

思言財雋發言人張澍昕(右)指香港回歸22年,中環已不再機遇處處;旁為思言財雋主席葉旨崢。
何耀勤攝

中金最誇 佔比達92%

10家中資投行雖然在香港駐紮,但已由過往較多聘請本地人變成現時內地人當道,2014年共有540名內地人員,至2019年已升近1.5倍的1,324名,比例更由62%飆升至81%。

當中「紅到變紫」的必數中金公司,每100名主要人員有92人屬內地人;儘管其他中資行的內地員工佔比不及中金高,但其增速勢不可擋,中信里昂及招銀國際的內地員工數目,單單在五年間已分別增加近2.5倍及1倍。不過,有些中資行仍維持「港味」,國泰君安內地人比例僅為51%。

張澍昕指,不論是中資投行抑或是外資投行,只要有內地生意,都不免傾向聘請內地人。她坦言,這些內地人大多為「海歸派」,畢業於頂尖學府,履歷勁、熟悉內地文化、人脈夠廣,令公司更易與內地客戶打好關係,甚至成功取得項目,這正是港人欠缺的。

她舉例:「滙豐或其他歐美投行,都係好明顯講佢哋生意會專注喺內地,聘請多咗內地員工去take care內地生意,呢個趨勢係符合個劇本。」2019年,滙豐進行全球大規模裁員,卻持續增聘大灣區業務的人手,由2016年大約1,300人增至目前約3,000人。該行香港區前一姐黃碧娟亦曾公開表示:「大灣區已經成為滙豐的優先市場,亦是客戶的優先市場」。

她續分享一位友人曾於中資投行求職的經歷:「佢係一個前線銷售,已經見埋CEO,但結果係,因為你唔係同大陸有直接關係,都冇大陸嘅人脈,最後冇咗回音。」但張澍昕卻認為,內地人的背景及人脈優勢不一定為公司帶來盈利,「佢哋係咪decent(體面),係咪有compliance mindset(合規心態),經驗話畀我聽唔係。」

雖然各投行內地員工比例明顯上升,但張澍昕指其他金融工種仍由香港人主導,「好似法規部,我仲係見到係由香港人去做,因為始終香港人所受教育及資訊接收比較多元全面,加上香港人嘅compliance mindset係訓練得好好。」

香港回歸22年,張澍昕認為中環不再機遇處處,面對內地人來港「搶飯碗」、監管機構規管趨嚴下,張澍昕直認金融人越搵越少:「以前要做『月球人』(每月收入過百萬)唔難,但現時真係冇。」尤其是新一代本土香港人,更要面對內地生的競爭,「佢哋經常俾人話後生唔捱得所以機會少,但佢哋(內地生)會唔會為咗份工作,無償超時工作,7乘24小時咁工作,係咪公平呢?」

翻查入境處資料,於2018年至2019年2月期間,經「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獲批來港的內地人達9,067名,佔其申請數目98%,即近乎所有內地申請都能成功獲批。更值得留意是,此計劃的總獲批數目有9,955宗,大多數人來港後逗留於金融服務界工作(4,071人、佔37%)。

為取身份證 不惜壓價

思言財雋主席、基金公司交易主管葉旨崢表示,不少內地生在港或海外讀畢碩士學位,都會爭取留港工作,因為他們視香港為跳板,目標七年後取得身份證,因此他們不惜壓價,「份合約唔會咁寫,但喺行內已經係不成文做法,其實好多人都好不滿。」

在今天形勢下,葉旨崢指出,身邊有友人的確因分析與公司方向不符而被裁或被針對。他續指,報告分析一般分為「買方」 和 「賣方」,公開予公眾的分析(sell-side analysis)一般需配合公司方向,不可評得太負面;相反,為公司內部提供購買建議的分析(buy-side analysis)才是最真實,他笑指:「其實佢哋好清楚呢場運動對香港同中國嘅影響,因為佢哋都要真金白銀拎錢出嚟買嘢。」

不少金融業從業員正計劃離港,轉到新加坡、東京等地大展拳腳,張澍昕嘆:「佢哋唔係唔愛香港,而係對呢個政府冇信心,睇唔到仲有咩前景。」她又以《大時代》丁蟹一角比喻現時的港府,唯我獨尊、是非顛倒的回應令不少人失望。她感慨表示:「人生唔係只有工作,再考慮埋教育、空氣污染、食物安全等因素,令到不少中環人決意離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