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無情的意外,令一個二十出頭的男生身體多處受傷、骨折,更甚的是他下肢也嚴重受創須截肢保命。
第一次跟文輝見面,他戴着棒球帽,坐在輪椅上。雖然戴着帽子,仍能看見他擦損的臉龐。文輝說話溫文有禮,思想也很清晰;雖然坐在輪椅上,但也能看出他受傷前身體十分魁梧。身體變化雖是負面,心志堅定倒是他的正面。自言性格較樂觀的他會說:「常說殘而不廢,現在雖然傷殘,將來還能有發光發亮的人生。」
在等候義肢期間,物理治療主要針對截肢重新訓練,日後病人可以更習慣使用義肢生活。我為他做針刺治療,又用超聲波軟化傷口的疤痕,再套上充氣義肢作步行訓練,讓他及早適應額外負重量。當他重新站起來時,更有自信地走出一步又一步。
在漫長的復康路上,偶有高低起跌。有時因未能適時紓緩患肢疼痛而影響訓練進度,文輝難免會感到失望及氣餒,治療師在旁陪伴、安慰與鼓勵,為他不停打氣,他總在低谷中沉着應對,繼而重新振作。最後,文輝重拾對運動的熱情,積極參與輪椅運動的訓練,更往外地參賽,為自己撰寫人生的新篇章。
最近在報章上看到文輝的分享,我既感動又佩服。我聯想到百年之前一位著名醫生的墓誌銘:「隨機治癒,隨時紓困,隨即安慰」。百年後的今日慢性病多,病要治癒,仍要伺機;反而要紓困,應可隨時,但若問何時合適安慰,我常提醒自己——答案應是隨即。
撰文:仁濟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楊毅聰
逢周一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