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看商台《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都難免眼濕濕,今年更甚,是沒有舞台,各個音樂頒獎禮相繼取消都令人傷心;然而《叱咤》的實在,更為難忘——因為,舞台畢竟就是整個香港。
我未能在電視上同步收看今年《叱咤》,惟靠網上重溫,才知曉一人一票花落誰家。然而頒獎禮在烽煙裏播映,觀眾如我者,反而更始料不及,是那走近民間的感觸,霎時令我在屏幕前更多眼淚。
商台說那是「沒有實體的頒獎禮」,不過DJ與歌手們穿插香港實景的預先錄影,甚至是「突擊」歌手活動的即時拍攝,都讓人更覺「這是香港」——而所謂「沒有實體」,就只是沒有場館,卻滿有情懷。
最多人談論的,是方皓玟與RubberBand,分別取得「我最喜愛的女歌手」及「我最喜愛的組合」時,謝茜嘉來到工廈的私房菜單位,送上獎項後,故作離開而到走廊外,就見朱薰忽然出現,頒發「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給方皓玟的《人話》。當然歌與人都是主角,但更重要倒是在「場景」,是工廈的實感,也扣連節目開首所說如黑膠唱片在觸感上,更讓人感覺與物有情。至於另有話題性的Juno,就由Donald和占「相約」到旺角,行了信和,笑了走了,卻都見本土實景的親切感。
不過教我感動的,亦有「作曲人」與「編曲人」大獎的兩位得主Cousin Fung和Edward Chan,坐在課室實景裏,對談創作而突然被告知獲獎——課室也貼合了今年主題「學樂樂學」,是為快樂學習的載體,就在滿有集體回憶的課室。而之後林二汶與陳柏宇在課室裏crossover《最後的信仰》與《爸爸的禮物》,以至謝安琪以琴伴奏,由姜濤唱出她的《我們的基因》,相信就在學校禮堂拍攝,都是學習場地所在。
也許來到2020年,香港人都要在被迎頭痛擊裏,成長、流淚,卻要視為「習慣」,但更要用力學習尋求快樂;因為惟有非常用力,我們才能在被逼迫的弱勢裏,擠出半點歡容,而覺難能可貴。「學習」既是每個人成長的記憶,也更易教人明白過程難奈,卻終究會自豪而愉悅。
商台強調「講香港人話」,就見於每年叱咤頒獎禮的心思,不單志在娛樂,卻更為扣連地方感情;是故比如前年以摺紙藝術包裝的「為明日回憶」,而上年以公屋遊樂設施包裝的「我們的歌托邦」等等,都為流行音樂與本地情感,製造互相指涉的深度,教人更能肯定當下,都有經典。
今年我們雖然失去不少「實體頒獎禮」,但香港已變,逼迫我們都要重新學習——如若權力已變成逼迫民間的常態,那日後的頒獎禮都以「非實體」名之,就是另一場流行音樂革命的開始了。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