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鷹捉雞仔,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但你又是否知道,有一項運動玩法與它非常相似?起源於南亞的運動「卡巴迪」(Kabaddi),被稱為戰鬥版「麻鷹捉雞仔」。天水圍社福機構希望透過這項運動,讓社區不同族裔的人士一同參與,推動共融。
卡巴迪(Kabaddi)是一項起源於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傳統民間運動,已有超過4,000年歷史。據說古人發明這項運動,為的是鍛煉戰鬥力與勇氣,即使面對身前一排人的攔截,也要不斷叫喊,振奮士氣。玩法分成兩隊,每隊輪流派一個人到對面場進攻,嘗試用任何身體部位觸碰防守者,其間一定要叫喊「Kabaddi」,成功後退回半場就可得分,整個過程限時30秒,而防守一方共有七人,要把進攻者捉住。直到二十世紀初,卡巴迪逐漸發展為規範的體育運動,在1982年印度新德里亞運會成為表演項目,並於1990年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卡巴迪可在平坦場地進行,不需任何特別器械,運動門檻低,因此成為南亞熱門體育項目,不過在香港就相當冷門。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元朗是其中一個少數族裔家庭集中的地區,當中大部份為尼泊爾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及印尼裔,當中又以巴基斯坦裔為主。全港18,000名巴裔人士中,估計約2,000人居住於天水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天水圍天晴會所為了讓大眾認識南亞運動,了解少數族裔文化,舉行了一系列由民政事務署贊助的卡巴迪體驗活動,包括訓練班及友誼賽。訓練班學員以區內巴裔青少年為主,每星期進行一堂一個半小時訓練,學習卡巴迪玩法及規則,更邀請「香港卡巴迪聯盟」的港人運動員擔任教練。
記者到達天水圍的球場,觀看卡巴迪的訓練過程。還未正式開始,學員已非常投入,從熱身跑圈、練習防守和進攻動作都非常認真。比賽正式開始,記者最好奇的是形式與麻鷹捉雞仔有多相似,原來進攻者相等於「麻鷹」,而不同之處是「雞仔」長大了,沒有「母雞」的保護,會主動嘗試捉住進攻者,而進攻者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抓人,一方面又要隨時逃跑,反應夠快之餘,也很考急智和勇氣。雙方輪流攻守,比賽節奏非常快,連觀眾也看得熱血沸騰。
親身接觸 促進文化交流
港人教練阿軒認為,卡巴迪是一項團隊合作的運動。「進攻手要很有勇氣,整隊人都會支持他,很熱血!」阿軒說,每位南亞裔學員對運動都很有熱誠,就算中途休息的時間也想縮短,「上課的時間就只有一個半小時,因此他們都很珍惜這段時間,想快啲比賽。」
另一位港人教練阿狗笑說,在這個訓練班認識學員約三個月,最令她苦惱的是南亞學員較調皮活潑,有時的確頗難控制。「不過,他們認真時可以打得很好,因為他們資質和體質都不錯,進步很快。」阿狗說,她認識一些香港朋友,在玩的過程都會有點避忌,害怕弄傷自己和別人,「但南亞朋友玩這個運動時,真的是100%投入地撞出去,我很欣賞他們會出盡全力玩。」
阿狗說,以前對南亞人的印象多數來自媒體,曾覺得他們多涉及犯罪,不宜跟他們有太多接觸。「這是我首次親身接觸他們,和他們相處,才發現他們和普通的香港人沒有分別。」在開展卡巴迪訓練班後,她有機會認識巴基斯坦裔和尼泊爾裔的朋友,曾試過一起去打邊爐、吃飯,也試過去品嚐尼泊爾食物,「就像文化交流一樣,透過這個運動認識他們的文化。」
第二個家 不分膚色界限
巴基斯坦裔的安南是其中一個學員,今年18歲,在香港出生,從小在天水圍長大。他在隊中表現突出,說話直率,與隊友們關係熟稔。他打趣道:「玩卡巴迪後,終於有個方法可以發洩自己的脾氣。」他本來就喜愛各種運動,而卡巴迪對他而言亦很重要,「如果知道今晚有練習,我會取消約會立即趕過來。就算來不到也會問教練,有沒有甚麼應該要學,他每次都跟我說:『減肥啦你!』」
安南從幼稚園起就讀本地學校,廣東話流利程度跟一般港人無異。不過在成長過程中,也經歷過各種歧視。「小學時我們有普通話課,怎料上了一課後校長就說:『你中文還未學會,怎麼學普通話?』那時我本來有學習的機會,卻這樣被拿走了。」他在中學曾參加彈網班,其他同學全是本地人,「有人劈頭就問我:『誰批准你們(南亞裔)入隊的?』我心想,為何不可以?」他坦言,起初會覺得很難受,甚至想自己為何要在香港出生,幸好遇上很好的中學老師,一直安慰和鼓勵他,而他樂觀、自信的性格,也慢慢被同學接受。「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證明給他們看,我們和一般香港人無異。」
去年九龍清真寺曾在示威中被水炮射中,不同種族的人士自發前往清理,更有人在清真寺外的路旁寫上:「HKer is not defined by race(香港人不是以種族來區分)」。安南很認同這句說話,「我在香港出生,這是我第二個家,在這裏住了17年,我覺得香港很適合我。」他認為香港人很團結,「而且很好傾,真的!我大部份朋友都是本地人,有些事我和親戚或南亞裔朋友分享不到,都會和他們分享。」他希望不再有人以膚色區分香港人,「在香港,南亞裔這個族群也來了很久,屬於香港一部份。」
記者:洪慧冰
攝影:伍永健、徐振國、伍慶泉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