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首次與讀者見面,祝願各位心想事成!不經不覺已在《蘋果》寫專欄四年多,一直追蹤時政財金大事為主,今年會嘗試寫得「虛」一點,但願不會成為收視毒藥,首篇,講講有錢人有多自私。
香港的商界,多年來呼風喚雨,把資本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其實香港富豪的生活姿彩並無光澤,最終還是不能忍受追求理念、有才華的人真正取得成功。
譬如一部份搞創投的人,只是極少願意成就他人,背後的邏輯,除了為賺錢,還往往是為自己固有企業而服務,所謂生態圈,只是「插旗」,搞山頭主義。
我們社會今天面對的問題,並非來自財富的多寡,有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獲取財富的遊戲規則才是關鍵所在。
公平、健康的遊戲規則能讓真正有才華的人跑出,而扭曲不公的遊戲規則不但扼殺真正人才,還會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香港高速發展幾十年,金玉其外,實質上卻是老人掌控政治、Old Money壟斷民生經濟、舊思維主導規劃。
有錢人的自私不局限於硬實力,軟實力如是,香港有錢人雖然喜歡「品味」,但卻沒有成藝術家搖籃、沒有成就科學家、沒有激發大文豪和哲學家,一批批的自我成就主義者,只專注個人成就(金錢)的積累,科普文藝對他們而言,只幌子,背後目的是另類累積財富和私欲。
絕大部份的有錢人,骨子裏是自私的,與俄裔美國哲學家、小說家Ayn Rand的論述很相似:「人應該以自己的生活與人生為出發點,規劃屬於個人的倫理學,不應該透過社會以及群體的價值觀,也不應該透過政治與學術的權威,更不應該透過無法驗證的宗教信念。」
「成王敗寇」是中國人評判標準,「王」、「寇」之差只在誰坐了天下。對這部份香港人而言,談理想,還是等有了錢再說。
十一少
http://fb.com/11m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