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與中學籃球校隊的老戰友們聚會,其中一人不知用了甚麼方法,把當年的VHS(年輕的朋友大概不知為何物了)學界比賽錄影轉換成數碼檔案,一班老鬼們圍着智能電話,看得津津有味。雖說這麼多年來球技沒進步多少,但如今重看當年的那個自己,還是能輕易看出問題來——打得太「賣弄」了。明明能夠立刻突破的,可是球到手後總要習慣性的來個「插花」,結果就把整個進攻節奏拖慢;本來有足夠空檔起手的,又老是要拿着球模仿米高佐敦向後拗腰,一大輪假動作之後,對方早已回防,平白錯過取分機會。那時打球,好像為了「看起來比較有型」多於實際的得分及贏球。
這種想法,實在幼稚得教人臉紅,也難怪當時教練會那麼勞氣。除了笑自己少不更事外,也令我想起李小龍的武術哲學。這名一代武術家強調實務,主張搏擊必需刪除一切花俏好看但欠缺實際用途的招式,以擊倒對手為最大目標。他的說法(大意)是:「功夫,並非不停增加更多東西,而是去除複雜及裝飾性的東西;一如雕刻,鑿走非本質的東西後,才會把本質再現。」實在擲地有聲。
李小龍紅透半邊天時我還未出生,但長大後從各種渠道看到這名偉大的武術家及哲學家的種種,都覺有所得着。除了近半年非常流行的「Be water」之外,我很喜歡「花太長時間考慮的話,你永遠完成不了那件事。」(If you spend too much time thinking about a thing, you'll never get it done),提醒拖延症嚴重的我要坐言起行;「沒有極限,只有停滯不前。」(There are no limits. There are only plateaus),告訴自己,永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
李小龍哲學除關於武術,也同樣適用於球場,球要打得好,就需去除沒用的花巧動作;捉錯用神,誤把插花表演當成球技主要部份,就很容易自招失敗。球賽如人生,許多人會把過多心力放於支線任務,結果真正重要的主線卻毫無寸進,引以為戒呀。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