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仔踢波、女仔跳舞,尋常不過。然而,若換成女仔踢波、男仔跳舞,很自然會惹來社會奇異的目光,反映出大眾對性別定型的取向。「男仔跳其他舞例如Jazz、甚至K-pop都還好,若是學芭蕾舞,家中長輩都真的會有些壓力。」8歲男孩李梓謙的媽媽李太這樣說。梓謙的芭蕾舞已經學了四年,每次上堂都少理旁人眼光,總是開心地和一群女孩子一起咪腳尖、碎步、做大字馬。
多年前,英國電影《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風靡全球,內容就是講述一個熱愛芭蕾舞的男孩子,如何在傳統父親迫使學習拳擊,和自己興趣之間角力和成長,最終發光發熱的故事。正如李太所說,現在流行的男團K-pop能吸引許多粉絲,但芭蕾舞作為經典舞蹈,讓男孩子學習卻反而常常惹來閒言。幸好李太是個開明的媽媽,尊重兒子的興趣和選擇,而梓謙的芭蕾舞導師也讚他有跳舞天份,「有時古靈精怪,上堂學得很快。」
獲母支持 女生群中無芥蒂
回想梓謙踏上芭蕾舞之路,李太說:「在梓謙4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班女仔穿芭蕾舞衣經過。他覺得芭蕾舞衣很美,便跟我說想學。我當時告訴他,就算你學,這些芭蕾舞衣都不是給你穿的。他點點頭,卻仍然堅持想學。」於是李太就向女同學媽媽索取芭蕾舞班的資料,梓謙亦開始了跳芭蕾舞的恒常。「既然芭蕾舞是他自己提出要學,我覺得冇問題喎。」她指,家中長輩不時會說只有女孩子才學芭蕾舞,叫梓謙停學,改學其他東西,但她一於少理。「其實芭蕾舞可以訓練手腳協調、音樂感,如果他冇興趣,隨時可以停。但如果有興趣,為甚麼要阻止呢?」為了令梓謙明白「並非只有女仔才跳芭蕾舞」,李太又不時會帶梓謙去看芭蕾舞團的演出,讓他明白男生在芭蕾舞當中也有十分重要的角色。梓謙在旁邊表示,芭蕾舞一般是女孩子的興趣,但自己喜歡芭蕾舞,並能夠克服跳舞的難度,故此想繼續跳下去。
梓謙在小公主舞蹈學院學芭蕾已達四年,小公主舞蹈學院芭蕾舞導師謝芷曼(Cherice)形容,梓謙是「跳跳紮」的小朋友。以同齡的男孩子來比較,梓謙學跳舞算很快上手,對舞步的理解能力也較高。至於和女孩子的相處,以前其他女孩子會自己圍在一起聊天,但相熟之後,她們和梓謙都相處融洽,即使手拖手跳舞都沒有芥蒂,「再加上他們一齊演出過,所以現在很friend。」
Cherice表示,在香港大多數人會認為芭蕾舞只是女孩子的專利,學芭蕾舞能令女兒像公主一般優雅,這種觀點都流於表面。實際上,男孩子可透過很多跳躍、旋轉的動作以及舞步,表現出男性的力量和魅力。她又指,在低年級的時候,男女孩學芭蕾舞分別不大,因為大家都同樣接受最基本的姿勢和能力訓練。當然,導師在描述時會使用不同的形容詞,例如同一動作「running with high Demi point」,導師對女孩子會說「蝴蝶飛」,對男孩子則會說「大飛機飛」,助他們掌握動作的竅門。
鍛煉體質 培養毅力與耐性
小男孩學芭蕾舞遇到的困難,或會比小女孩多一點。Cherice舉例指,對年幼的男孩子來說,他們的協調能力一般較小女孩稍遜,在做和平衡力有關的動作時會相對遜色。另外,小男孩在學習舞步和對動作的掌握方面,也會比小女孩慢一點;然而,男孩子的彈跳能力一般比女孩子好,這就是他們優勝之處。此外,小男孩的困難也主要來自心理方面,她指出,香港的芭蕾舞課堂多數是女多男少,男孩子甚至被視為「珍寶」。然而,當在課堂中只有一個男生,可能會讓他感到孤獨、苦悶,繼而失去興趣。加上社會一般認為男孩子應多花時間在運動(例如足球、籃球)上,無形中亦對小男孩學芭蕾舞產生心理壓力。
不過,當論到芭蕾舞的舞台演出,男孩子卻擁有絕對的優勢。Cherice解釋,正正由於在芭蕾舞界的男性較少,如果在編舞上有solo位置時,一般都會選擇男性。因此男孩子被選中成為舞蹈中的主角,機會比女孩子高很多。同時在選角時,男孩子在芸芸女孩子當中亦比較出眾,「擔當主角的優越感,有時也可以增強男孩子對堅持芭蕾舞訓練的決心。」
基於有些男孩子比較活躍、專注力較低,導師需要較多耐性去教男生,同時用更多方法令課堂變得活潑生動、富新鮮感,小朋友覺得開心有趣,自然更專心和願意合作。Cherice續說,學舞並非只為貪靚,學芭蕾舞的好處很多,除了可以鍛煉小朋友體質、提升柔軟度之外,還同時培養他們的毅力和耐性。此外,透過群體芭蕾舞訓練,小朋友需要學習和拍檔配合舞步、位置、走位等等,對他們合群、與人相處和待人接物各方面也有幫助。
採訪:譚暉
攝影: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