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蒜、葱這三種廣東主婦必備的調料,雖然人人每天都用,但是香港的農夫卻甚少有專業栽培,我家就有一段時間大量種葱,薑就只是略栽一些自用,而蒜頭就從未種過,只有種點蒜仔(蒜苗)過年自用。為甚麼這三種用量甚大的作物,只有葱獲得本地農夫青睞?原因分別是「栽培時間」和「運輸」兩個問題,相較蔬菜瓜果,薑就要用足足一年才可收成,而且耐存易運輸,進口的外地薑比本地薑便宜,成為街市主流。
我對種薑的認識是在父母退休後,那時家裏兄弟都出身了,田園不用只計算營收去栽種,爸媽更多會栽用自家日常愛吃的農作物,便開始種起薑來。我家種的是「密輪種」的黃肉薑,薑頭比大肉薑小,但生長得密實,味道辛辣沒有渣滓,是收老薑的佳品。
寒流一到 收成時候
原來薑的品種有很多,廣東的薑粗略來說可分為「疏輪種」的大肉薑和「密輪種」的細肉薑,「疏輪種」的肉薑件頭大,多汁肉脆,收「子薑」一定要用這一種,當然也可以用來收老薑。生長上來說,大肉薑就算到冬天收成時也只能生成單排,不會像細肉薑般長到二三排重叠的樣子。中國人愛吃薑,特別是廣東人,酸薑糖薑一類漬物非常普遍,所用的就是大肉薑,六至八月份的薑在地裏仍然鮮嫩,薑芽帶紫紅色,又有人叫紫薑,以糖醋漬醃即成可口開胃的前菜,也可以鮮炒家禽肉類,比老薑多了一股清香。
薑是一淹即死的作物,種薑講求土地鬆沃,所以很多時農民會在一些較為肥沃的緩坡田地上栽種,有水浸風險的田地萬不可用。農夫在農曆年後為薑種催芽,三月份開坑埋種,因為薑苗生長緩慢,很多時兩個多月才長齊,所以最好在施足底肥澆足底水後鋪上乾草作護根,一方面保濕,一方面抑制雜草生長。薑又耐陰怕曬,特別是盛暑之間,我就會用上一些伴侶作物幫忙遮陽,例如葫蘆瓜、佛手瓜之類,以一棚瓜葉遮蔽。如果是較偏遠的田地,想減少打理,便可以用樹豆間種遮蔽,同時又能作為綠肥提供養份。出苗後便會上泥培土,因為薑是「向上」生長的塊根,不像番薯一般向下生長,所以新薑會露出土面,最好趁早培土覆蓋,讓其好好發育。大概到了暑假期間,便有子薑可採,不過我家只愛老薑,便忍手不挖。中秋之後,第一輪的薑身已成長完成,那時又會長出大量新的薑葉,那是證明第二輪的薑芽出現了,又再進入生長高峯期。入秋後太陽南移,日曬也沒有那麼毒,便不用遮陽了,直至聖誕節前後寒流一到,薑葉被冷風凍壞,那便是收穫的時候。
本地貨色 夠辛夠辣
「薑是本地的辣,老婆是別人的好」。第二句是說笑,但薑確實是老的辣,本地的好,為甚麼呢?我見街上的薑有時濕漉漉的,便問過一下行情,原來國內的薑為了趕出貨,不一定會待薑收水乾身才挖賣,有時遇上雨季收成,就更易爛壞,一些不老實的商人為了防止薑發芽或變壞,更會浸泡硫磺水防腐,所以選乾身或帶土的薑會好一些。近日是本地薑收成出售的時間,今年的秋冬日照充裕,本地薑一定夠辛夠辣,大家試試找本地農夫購買,只要一掰開嗅嗅嚐嚐,便知道為甚麼薑是本地的好了。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