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逾半年的反修例運動及警暴對港人精神健康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過去五個月收到過百宗求助個案,表示受社會事件影響出現情緒問題,有四成個案確診抑鬱,包括警員及親屬。當中,年紀最小的求助人士為七歲「警二代」,頻頻情緒低落,疑患上創傷後遺症。調查亦發現,因工作反覆接觸創傷事件人士,包括記者和保安員,抑鬱和焦慮症狀最高,病發率高出一般人逾倍。
學院過去五個月共收到192個求助查詢,當中80人符合診症資格。院長吳文建指,求助者年齡由7歲至73歲不等,包括警務人員及其親屬,約49%人初步診斷出焦慮症、40%有抑壓症狀及11%有創傷後遺症。
當中一名「警二代」的七歲男童由於情緒低落,經駐校社工轉介後,發現有創傷後遺症狀,包括失眠、發噩夢、逃避群體生活和無法集中精神等情況。最終,有三位病人需轉介到公立醫院精神科繼續治療。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陳國齡提醒家人可以多留意小朋友的性情是否有轉變,如會出現尿床、不敢一人入睡、要求親人長時間陪伴等。
九成人受影響 暫停接觸減鬱慮
院方亦就港人的情緒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收回784份問卷結果顯示,超過9成人表示社交生活和心理受影響,87%人主要透過電子媒體反覆接觸創傷事件,55%受訪者感到無助和失去希望。當中,部份職業群組更是首當其衝受影響。
調查結果反映,因工作反覆接觸創傷事件人士,如傳媒行業和從事物業管理人員的抑鬱和焦慮症狀最高,約30%的受訪者的情緒評估結果,分數都高出臨界點,較一般人的14%高出一倍,反映以上行業人士精神健康問題嚴峻。陳國齡建議僱主讓打工仔適時放假,停止接觸和暴露於衝突現場等創傷環境,回復足夠睡眠、休養生息,如焦慮症狀持續逾兩周則建議立即求診。
同時,數字也反映特別群組中,若個人收入少於9,000元、以及19歲以下青少年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惟醫學院暫未有進一步分析原因。醫學院會延長「care4all」情緒支援至今年底,求助者可獲八次免費診症服務和6,000元藥費資助,服務針對支援因社會動盪需精神健康評估和治療的市民。
■記者梁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