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中共無「以法限權」概念 李光耀預視港不容異見者

指中共無「以法限權」概念 
李光耀預視港不容異見者

【檔案解密】
「1997年到來,所有非華人立法局議員被踢走,中國大陸的做事手法就會在香港蔓延。」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27年前與英國外相顧立德會面時討論中英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說了這番話。畢生對共產黨充滿戒心的李光耀,還預言主權轉交中共後,香港社會未必可容納政治異見者。
撰文:姚躍華(香港前途研究計劃研究員)

李光耀的「神預言」,在最新解密的英國檔案中披露。時任英國外相顧立德(Alastair Goodlad)1993年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會面,兩人談到中方公開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政改方案問題,由於政改方案擴大立法局民主化,中方強烈反對,最終另起爐灶設立臨時立法會。

寸京官不知聯合聲明簽了甚麼

當時顧立德指出,兩國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其實包含民主,條文包括「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律,對立法機關負責」,可是李光耀聽罷直指「中方官員根本不知自己簽了甚麼」。

李光耀認為,《中英聯合聲明》講的是法治精神,即主權移交後,行政機構必須向立法機構負責,可是這種以法限權的概念,其實完全異於中國文化及歷史。他同意香港在這點上有特別的地方,但認為一旦1997年到來,所有非華人立法局議員被踢走,中國大陸的做事手法會在香港蔓延,屆時香港社會只會追求良好管治,未必會認同政治異見者。

中共強調依法治國,要求香港政府依法治港,但與以法限權這概念,顯然差距甚大。最新解密的檔案,揭示當年英方曾透過不同中間人,向北京當局強調維持法治、落實一國兩制及國際性對香港的重要性,一旦香港淪為大陸城市,只會變成大陸面上的一粒瘡。

1989年六四屠城後,香港人信心崩潰,英國政府推動一系列「香港作為國際中心」的計劃,希望透過動員海外盟友,在不同場合支持及關注香港,並在簽證及居留權問題上給予香港人優惠,盡快重建香港人的信心。然而這些「保港」舉措,連帶上世紀90年代彭定康加速民主化的政制方案,都被中共視為對其主權的挑釁,甚至批評英方想將香港變成「獨立或半獨立狀態」。

從英國最新解密檔案可見,英方當時嘗試透過中間人向中方解釋,維持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對1997年後的香港相當重要。其中一位中間人是時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首個提出要研究中國人權問題的著名歷史學家張芝聯。張1990年訪港,自稱替北京一些人收集香港意見,其間見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高德年(Sir Anthony Galsworthy)、港督衞奕信政治顧問歐威廉(William Ehrman)、剛卸任立法局議員的黃保欣、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羅康瑞等。

衞奕信:港去國際化淪「一粒瘡」

衞奕信向這名中間人力陳維持香港國際性的重要性,強調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香港都有重大經濟利益,他們都希望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有效落實,一旦失敗將對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大受打擊,所以完全不認同中方「外部勢力干預香港」的講法。

衞奕信又強調,香港作為面對世界的城市,必須成為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才有利中國發展,否則只會淪為中國面上的一粒瘡,令北京政府面子大受影響。張芝聯卻向衞奕信表示,《基本法》是中國內部事務,行政立法兩局議員作為英方管治工具,不應再指指點點《基本法》。

現在回看李光耀與衞督的遠見,重點不是他們的預言成真,而是數十年來中共的思維從來沒有與國際社會、普世價值接軌,由不懂得以法限權以至動輒指外國勢力干預香港,都是對港政策最大盲點、誤區。

衞奕信反駁張芝聯的話,30年後依然擲地有聲。衞奕信指兩局議員作為香港政治制度的重要成員之一,當然可以就任何影響香港前途的事情表達意見,反指中方若無視他們意見,甚或想孤立他們,則會鑄成大錯。

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前發言人張崑陽認為,由人大8.31決定、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運動、抗暴之戰,恰恰應驗了李光耀及衞奕信所言,當香港脫離英國管治,中方便會視當初承諾的《中英聯合聲明》、一國兩制如無物,遑論法治精神,「呢啲改變,外國政要一直看在眼裏」,也是美國去年底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的原因。

他指出,游說國際的下一重點,是制裁所有依附強權的中資企業。雖然中美即將簽署貿易戰首階段協議,不排除內地之後更肆意抹黑港人借外國勢力搞亂香港,但相信美方日後也會更着力針對內地人權、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問題加以還擊,相信日後「國際戰線」會取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