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動 盪 - 劉細良

【讀書好】動 盪 - 劉細良

【讀書好】
香港進入了動盪時代,這不是日治三年零八個月或1967左派暴動可比擬。日治是軍事管制,日本憲兵總部橫行,一切均由他們批准,沒有甚麼自由,但也亂不起來。至於左派暴動,那些炸彈襲擊其實到了年底已經由中共自己煞停,在戒嚴後英軍很快恢復了社會秩序。2019、2020將是二戰至今七十多年來最動盪的歲月,你可以想像,有哪一個時代,你是沒辦法分辨軍警與暴力分子,那些蒙面手執武器沒有制服也不佩戴委任證的人,站在商場一字排開,內地四、五線城市也不會這樣,更可況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中產社區沙田的商場。香港人是不會就此屈服,也不會let go,若果大家let go,香港也再不是香港。


今天介紹另一位繼上星期推介的Larry Diamond教授之後,也同樣叫做Diamond的教授,Jared Diamond賈德.戴蒙,他被喻為這個世代最具深度思考力的作者,其作品《槍炮、病菌與鋼鐵》享譽全球,他擅長說故事,將人類的大歷史歸納成為一些關鍵元素,再以小見大,抽絲剝繭刻劃出其發展軌迹。

戴蒙教授最新作品叫《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中文版《動盪》今年底由台灣出版。他先從個人角度出發,指出在危機輔導中,專家處理個人危機的專業方式,例如承認危機、設下藩離、誠實評估自己、找尋其他人幫忙等,然後作者由個人層面跳入近代史上七個國家化解危局成敗的關鍵因子,剖析何以有的國家能浴火重生,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動盪》一書解釋了為甚麼有些國家可以成功克服內憂外患,有些卻一沉不起。

芬蘭自強

第一個研究的是小國芬蘭,身處強鄰及充滿敵意的蘇聯旁邊,二戰時曾被蘇軍入侵,又同納粹結盟反蘇,在戰後如何避開波羅的海三國被併吞的命運,實在是巨大考驗。芬蘭建立了自由民主政體,核心價值層面當然是屬西方民主陣營,但地緣政治上要應付野蠻擴張的蘇聯帝國。二戰蘇軍入侵,西方國家袖手旁觀,抗擊蘇聯芬蘭人犧牲眾多國民性命,這經歷令他們知道西方不會願意為小國芬蘭付出甚麼,自己必須處理好芬蘇關係,國家才有將來。他們訂出了一條避免蘇聯接管的外交政策,稱為巴錫基維―凱科寧路線,這是兩位芬蘭民選總統定下取信於蘇聯的治國方針,為換取政治穩定,寧願犧牲部份經濟獨立及言論自由,例如媒體不能隨便批評蘇聯,從蘇聯進口低劣的汽車等,這兩位深得蘇聯領導人信任的總統,合共做了35年,1974年芬蘭議會甚至決定推遲選舉,給凱科寧多做四年,以便他有足夠時間實現他與布里茲尼夫之間的協定。西方政治學創造了貶義的詞彙:「芬蘭化」(Finlandization),來嘲笑弱國取悅強鄰的可悲狀態。但芬蘭走過了冷戰,保持國家獨立領土完整,大量投資教育培養人才,今天已經成為人均收入世界前列的國家。

《動盪》一書分析遭逢的三大類危局的七宗個案:包括突發的內憂、外患和漸進型隱憂,例如江戶日本遭受美國培里將軍叩關、德國二戰後如何與犯下納粹暴行的上一代進行和解,實現經濟奇蹟,印尼在蘇哈圖政變後如何令這新生國家繼續向前。更有激動人心的智利1989年延長獨裁者皮諾切特任期公投,智利反對派團結一致發動「向政府說不」運動,左翼聯盟與中間派基督民主黨,放下分歧,協議輪替擔任總統,以寬容、妥協及分享權力,解決了大獨裁者倒台後重建智利民主的問題。

這本書一再強調三個關鍵概念,亦即團結力量、力求革新和求助盟友。香港人這半年的抗爭運動,已經擁有了成功的三元素,往下就是堅持下去的韌力及勇氣。

借此與各位同路人互勉!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