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食抗生素!」
政府對濫用抗生素的宣傳很成功,深入民心。可惜,不少人得到的訊息,卻是抗生素這東西本身就是有害無益。遇上醫生有需要處方抗生素時,就頗要費一番唇舌,有時亦未必能夠說服既頑固,又一知半解的病人。
最常引用的說法,是上呼吸道感染多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為大部份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致,而抗生素對病毒根本沒有作用。這說法是根據流行病學的實證研究和調查。大致的結論是約七至八成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致。
不過,大家有沒有從統計學和或然率看這些研究結果呢?假如有一位醫生對所有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的病人,一概不處方抗生素。那麼,每100位病人就有20至30位可能不會順利復原,甚至出現比較嚴重情況,例如由猩紅熱引致的急性心臟風濕熱。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只集中宣傳不使用抗生素,並未能使大家明白當中「診斷」和「觀察」的關鍵。家庭醫生的作用,就是要了解流行病學和統計學,並加以應用。首先,七至八成上呼吸道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是一個大概。實際情況受當時環境影響,例如在流感高𥧌期,自然是流感個案較多,要使用抗生素的機率減低。但遇上猩紅熱爆發,就預期需要增加使用抗生素。
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臨床診斷有些幫助,例如發高燒、咽喉有白點,細菌感染的機會較大。不過,始終臨床診斷亦是建基於或然率,有實在的不準確機會。而且,病人越早看醫生,病發初期,就更難分辨。所以要作利弊和風險評估。病人體質如何,是否有長期病患?過往病歷如何?是否準備出門?有否藥物過敏或不良反應?
觀察,是家庭醫學常用診斷和治療策略。減少使用抗生素其中一個方法是提供資訊,讓病人了解病情如果轉變,甚麼情況下需要再看醫生,或開始服用預防處方的抗生素。不過,病人需要理解臨床診斷的局限性,亦要接受或然率下可能出現的風險。可不要一邊嚷着不要食抗生素,但一旦病情轉差,或出現嚴重問題,就反過來怪責醫生未能作出適當診治。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