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畫搜魂】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演後不久,當有記者問馬田史高西斯感受時,這位影壇巨擘毫不留情拋下一句:「這不是電影,是主題樂園。」如今《愛爾蘭人》(The Irishman,下文簡稱《愛》)醞釀超過10年,終於在Netflix上架,到底大師又如何透過這齣長達三個半小時的作品詮釋何謂「電影」?以戲論戲,讓我們嘗試以七齣好戲解讀《愛》。
《復仇者聯盟》不是電影
史高西斯全句話是:「對我來說,這些電影(《復仇者聯盟》)的製作就是一群演員竭盡所能地在身處場景中表演,最貼近的形容就是『主題樂園』,而非試圖向他人傳遞情感及內心狀態的『電影』。」此話一出引來不少抨擊,迪士尼CEO Bob Iger以及《銀河守護隊》導演James Gunn均表示失望,Samuel Jackson更霸氣回應:「電影就是電影,也有很多人不喜歡史高西斯的電影。」
當然也有人撐史高西斯,其中一位更是拍過兩齣超級英雄電影《超能失控》和《神奇四俠》的導演Josh Trank,他認為《愛》比所有Marvel電影也要好看:「單是頭五分鐘已比多年來每部Marvel電影加起來更人性、更真誠、更有電影魅力。」《愛》頭五分鐘在溫柔醉人的悠然樂曲下,鏡頭從一間佈置端莊的護老院緩緩前移,一名已屆古稀之年的長者自言自語,一邊為大家解說「油漆工人」就是殺手,一邊娓娓道出自己從貨車司機到成為油漆工人的往事。而一段在車廂中丈夫不讓太太抽煙的小細節,更將Frank跟Russell推心置腹的關係躍然螢幕。
《愛的曝光》不割版
《愛》在Netflix上架,首五天美國已吸引近1,710萬觀眾,並獲提名金球獎最佳影片、導演、男配角等五大獎項。為甚麼這位影壇巨擘願意「紆尊降貴」將作品放在串流平台?其實史高西斯早在2010年執導HBO《酒私風雲》已小試牛刀,對於今次選擇與Netflix合作,他的理由簡單:「只有Netflix允許我們以我們所需的方式拍攝。」他所指的不止是資金和拍攝題材,還有電影長度。《愛》共長209分鐘,足以將電影剪裁成劇集,事實上Netflix早前已試過將片長237分鐘的日本電影《愛的曝光》(港譯《愛之剝脫》)剪成十集,不過史高西斯卻堅持以電影形式上架,要求觀眾一氣呵成觀看:「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可拍成兩季劇集,但我從沒想過要這樣做,因為拍電影重點是細節積累,只要願意坐定定觀看,到電影結束時,便會發現出不同的事物。」
《的士司機》同職不同「囚」
史高西斯找迪尼路演過無數黑幫角色,像《盜亦有道》成為小男生「黑社會榜樣」的Jimmy、《賭城風雲》打理整個賭場的黑道資優生Ace,但唯獨在《的士司機》跟《愛》同樣飾演司機。兩位司機走過的都是沆瀣一氣的罪惡之地。《的》中Travis第一次駕駛着的士走在美國昏暗街頭,霓虹燈映照車窗,他內心獨白盡顯憎厭與鄙夷,「晚上甚麼人都有,妓女、流氓、小偷、毒販、癮君子、變態、怪物,有時下一場雨能讓這些人渣從街上消失。」《愛》中Frank同樣駕駛貨車走過美國危險之地,從最初將非法豬肉在運送中調包牟取暴利,到接近Russell成為黑手黨跑腿,繼而晉升成洗太平地的油漆工人,將不斷出現的障礙逐一處理。Travis和Frank均曾參戰,各自擁有非同凡響的能耐,但Travis更有自主性,Frank奉行的卻是「你聽命行事就會得到獎勵」的信仰,從最初因為軍人的絕對服從和果斷而建立名聲,也因此而令身邊人都離他而去。兩位司機分別被精神狀態和背景身份所囚禁,但Frank活到晚年的蒼涼,比轟烈地釋放怒火的Travis,籠罩的無力感更讓人揮之不去。
《沉默》後的回歸
回到電影本身,《愛》的起源跟1980年《狂牛》一樣,都是由羅拔迪尼路看過原著小說後引薦給史高西斯。從2004年提出、2007年落實,之後經歷劇本修改及加入大量新素材,史高西斯期間亦拍下大玩3D特效的《雨果的冒險》(2011)、跟李安納度五度合作的《華爾街狼人》(2013),以及作為信仰三部曲最終章的《沉默》(2016)後,《愛》才正式上馬。因為整個拍攝計劃推遲超過10年,預定演員們臉上平白添了歲月痕迹,因此需要適度「美圖秀秀」回春。
《星球大戰》美圖進階版
《愛》橫跨50到70年代,三位主角從壯年演到暮年,依靠的逆齡特效名為「de-aging」,近年不少電影中均有使用,最早期是《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莉亞公主Carrie Fisher,《Marvel隊長》中Samuel Jackson的逆齡亦令人眼前一亮。不過《愛》的逆齡製作過程要複雜得多,原因是導演不願意演員們穿上動態捕捉衣及臉上貼着感應光球演戲(有傳其實是迪尼路不願意),最後找來特技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ILM)花了2年時間研發三機合一的紅外線攝影機,後製1,750個鏡頭,成就這次空前絕後的回春大手術。阿爾柏仙奴第一眼看到年輕了的祖柏西時說:「天啊!我以為是哪部祖柏西的舊作。」
《Hoffa》從叱咤風雲到下落不明
《愛》改編自小說《I Heard You Paint Houses》,Hoffa是真實歷史人物,他在1957年至1971年擔任國際貨車司機兄弟會(IBT)主席。當時工會跟黑社會關係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工會就是最強大的黑社會,高峯時擁有230萬名會員,Hoffa為他們爭取合理工資、解決拖糧等問題,獲會員尊敬,更被形容為「繼甘迺迪後全美最受歡迎的人物」。但Hoffa性格狂妄,曾在1967年因干預陪審團、賄賂等罪名入獄,出獄後他企圖重掌權位,可惜樹大招風最後「被失蹤」。事件在美國轟動一時,大家茶餘飯後都在討論他的下落,後來在1992年更拍成電影《Hoffa》,由積尼高遜飾演這位狂人。
《從前有個荷里活》殊途同歸
阿爾柏仙奴為演好角色,看過無數遍Hoffa的真實紀錄影像,由他飾演這名惹火狂人再適合不過。他今年亦有份參與《從前有個荷里活》,擔任李安納度的經理人及製片人,昆頓塔倫天奴跟馬田史高西斯兩名大導演同樣透過電影反映美國的真實陰暗面:《從》是60年代洛杉磯光影下的浮華糜爛,《愛》則橫跨整個二戰後的50到70年代,從微觀的黑手黨犯罪活動窺見美國地下操作,到宏觀如約翰甘迺迪當選總統、其弟羅拔甘迺迪被任命為司法部長跟Hoffa於官司上糾纏,再到後來尼克遜當選總統特赦罪犯……時代巨輪的盤轉催逼每一個人,不管你是荷李活巨星、黑手黨黨魁、電影製片人還是油漆工人,只要身處其中,便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一部份。
撰文: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