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地報告】無限賽局與總統大選 - 張惠菁

【死地報告】無限賽局與總統大選 - 張惠菁

【死地報告】
讀了暢銷商業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新書《The Infinite Game》,覺得可以用來思考這次總統大選。

這本書區隔了兩種心態:有限與無限。有清楚規則的比賽,如球賽,是「有限賽局」,只要在限定的時間和規則內,達成較多的分數,就能勝出。大多數人是用有限賽局的心態在做事:達成報表上的數字、符合死線的要求,按規則玩。

但世上還有更多事屬於「無限賽局」:例如人生,例如國家的發展──這些不能短視於眼前目標,需要「無限賽局」心態。

民進黨在前年底選舉慘敗之前,其中央輔選大將幾次聲稱布局已成,要大勝國民黨。這是典型的有限遊戲思維,把玩好眼前的規則戰勝對手視作比賽的目的。相比之下,高雄韓國瑜的「發大財」反而更像無限賽局主張。

香港讓民進黨找回價值主張

結果民進黨慘敗。但是韓國瑜的「發大財」也越來越被看出無法落實。他不斷丟出沒有下文、沒有配套措施的發大財說法,證明他其實是在玩一個比有限更有限的賽局遊戲:「拿個說法把眼前這關度過去」。

然而民進黨也沒有立刻回到無限賽局。大老出面支持賴清德的理由是,他的民調比小英有贏面。這又是一個有限賽局的思考。

但是到了五月推同婚法案時,雖然支持民進黨的選民有懷疑的聲音表示:「從公投結果看,這時候推同婚絕對是不利總統選情」,但法案還是有力地推動通過了。五月二十四日那個雨後天青的日子,我認為充滿了象徵意義,是有長遠目標的無限賽局,終於超越著眼短期利益的有限賽局的一天。

然而真正推動這次大選進入無限賽局的,是香港。六月香港開始發生反送中運動,讓台灣人看到了「一國兩制」的後果。進入無限賽局有幾個必要條件,其起手式的第一條就是:擁有一個「公義的目標」(a just cause)。因為香港,這場總統大選在一般選民的眼裡終於從兩黨的割喉戰,上升到自由民主的守護。民進黨快速找回了價值主張,其結果也反映在蔡英文的民調支持率中。其他小黨如基進黨、綠黨,也各自在無限賽局中就定位。

這也是無限賽局的精義之一:有沒有「公義的目標」攸關一切。如果有,則路途上遇到的對手、發生的情境,都是在朝向「公義的目標」走去時,讓價值主張變得更清晰的考驗。

撰文:張惠菁╱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