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風雲人物:榮光歸手足 - 呂麗嬋

2019風雲人物:榮光歸手足 - 呂麗嬋

黑衣人,由自由之夏,走進嚴寒之冬。

政權無視民意、警察無差別攻擊市民,還有不尋常的自殺案,政府公信力崩潰,激活從來追求穩定秩序的香港人,沉睡了的抗爭意識。2019,注定成為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大時代的眾生,由激起千重浪的林鄭月娥,到以死控訴的黃衣人梁凌杰;由不惜以血肉城牆保衞家園的衝衝子,到跨過愛與和平心理關口的和理非,讓和勇合一不單是口號,運動真正遍地開花。

每一位抗爭者,都是風雲人物。一年將盡,總走在前頭的衝衝子,造就2019年風雲。頭盔豬嘴眼罩下的一張臉,也許模糊不清,這股受爭議的新力量,讓香港成為戰場,但也令和理非蛻變成勇武、令「沉默大多數」以選票表態,成就區議會泛民大勝的奇蹟。

走過萬重山的香港,送別艱難困乏又多情的2019,新一年,抗爭路遙,願榮光歸各司其職、繼續努力守護香港的你。

記者:呂麗嬋

「勇武,係被政府逼出嚟。」禁止合法集會和示威,激發社會更大規模的反抗,同樣是衝衝子的阿愁(右)和阿呆(化名),舉出代表「五大訴求」的手,態度堅決。梁志永攝

衝衝女中槍骨裂退後支援

「是你教我們和平遊行沒有用。」7.1佔領立法會,示威者噴漆留下黑色大字,仿似預言往後半年香港的局勢發展。有誰會想到,7.1時連打爛立法會玻璃,都擔心後果嚴重的香港,會在短短三個月間,發展到可容忍堵路、被罷工、「裝修」,私了和燃燒彈?根據由中大嶺大等多個學者,自6月以來所做的多個抗爭現場民調結果顯示,示威者中支持暴力升級的比例,隨運動升溫不斷上升。何解向來重視和平秩序的香港人,會突然「性情大變」?和與勇是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從何時開始真正落地生根?而在多場重要戰役中,衝衝子如何發揮了關鍵作用?

「勇武,都係被政府逼出嚟。」20歲的阿愁(化名)和30出頭的阿呆(化名)異口同聲。二人是典型的衝衝子,不同者是外號「隻揪王」的阿呆,思路清晰,一點也不呆;而面罩下的勇武阿愁,也嬌滴滴如鄰家女孩。事實上,6月前的她閒時看娛樂版、愛煮甜品愛到去台灣學了一年師,就像你我都認識,夢想開甜品咖啡店的年輕女孩。「最初冇諗過做勇武,6月時仲係好和理非,幫手做支援,送物資去前線」。6.12惡法如箭在弦,計劃直上立法會大會硬闖通過,多得數以萬計的市民,前仆後繼佔領金鐘抵擋催淚彈,令立法會不能開會,暫擋惡法。


不過真正的轉捩點是7.1,那個改變很多人一生命運的悲情晚上,也讓阿愁下半生不一樣。「朝早已傾,係咪衝入立法會」,時間回撥至7.1早上,那時的她做哨兵、搬路障,沒想過入夜後急轉直下,而她也隨形勢發展,越走越前。「衝入去時,沒想太多,但嗰次之後會諗,既然已經行到呢一步,係冇得回頭」。梁繼平在議事堂脫下口罩發表宣言的一幕,是運動的歷史一瞬,也讓更多人明白爆破玻璃背後的訴求和理念;齊上齊落的手足情,感動幾許香港人,嘗試理解眼前暴力背後的因由。

「是你教我們和平遊行是沒用。」7.1佔領立法會,示威者噴漆留下黑色大字,仿似為往後半年香港的局勢發展,留下重要註腳。資料圖片

「預咗被拉 最緊要唔好殘廢」

只是,抗爭場上的浪漫與悲情,還是得面對殘酷的政治現實。撤離後風聲鶴唳,大追捕的謠言滿天飛,梁繼平離港繼續學業,有人選擇避走台灣尋求庇護,曾留學台灣的阿愁,不諱言也想過一走了之。「但我唔想咁樣嘅情況之下離開香港……」小妮子直言,最初就如驚弓之鳥,不敢回家,東躲西藏。「戴咗口罩,但嗰時喺前線嘅女仔唔係好多,好易認,唔知CCTV有冇影到我,有段時間成日覺得俾人跟,每逢有陌生人打電話嚟都會好驚,立即改電話」,不敢與朋友聯絡,遠離舊有生活圈子,輾轉住進「家長」提供的安全屋。

那是茫然復悲憤的7月,無數人被捲進漩渦,但避過風頭火勢,卻避不開抗爭浪潮。局勢隨着10.1極權大國喜慶日子的下午,街頭鳴起的第一槍而再次急速惡化,子彈近距離射進18歲抗爭學生的左胸,來自民間的憤怒再次瘋狂升溫,但結果換來的,卻是三日後特首林鄭月娥會同行政會議通過緊急法訂立蒙面法。阿愁說,每日看直播,心裏難受,被無力感圍困,儘管是「帶罪之身」,還是忍不住蒙面再上街。

「由6月到𠵱家,受過大大小小好多次傷,之前隻眼俾碎片𠝹傷,幾日睇唔到嘢,不過最傷係8.31嗰晚背部近盆骨中槍,嗰吓係好痛,瘀咗一大片,以為無事,之後跑得耐會痛,拖到9月中先去睇義診,原來裂咗骨……」之後零星參與行動,至10月開始退到後面支援,「被拉係預咗,最緊要唔好殘廢」,小妮子說。

由巷戰到守城,中大、理大的兩場苦戰,讓香港再次成為世界焦點,加速美國通過人權法,亦為高投票率助燃,打出新戰線。資料圖片

隻揪王信拳頭比口水有用

對比起阿愁,健碩的阿呆可算是資深勇武,由2014年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騷亂,到今次大規模的反修例運動,他一直都在前線。外號「隻揪王」的他,因傘運堵路時曾被防暴警挑釁隻揪,在社運小圈子被廣泛認識,對抗爭者口中的「文具」性能如數家珍,他直言老早不相信和平抗爭。

「放不下犧牲了的手足」

「遊行如果有用,香港一早有民主。」本身做地盤的阿呆,生活經驗讓他傾向相信拳頭和磚頭,有時比口水管用,尤其面對的,是不在乎民意的極權。見證不同運動,由割席到不割席,對於和勇合一,阿呆認為只是偶合。「運動歷時好長,喺前線嘅,唔係被拉,就係受傷,真係好攰」。他說2014年的鏡頭沒今日多,當年站在前線的人就算被打,也沒影像紀錄,時代不同,他說某程度要多得科技,讓更多不在現場的人,可透過鏡頭看到警暴;也多得部份和理非在適時補位,以及抗爭場外在生活上的支援,讓前線有喘息機會。不過對於前路,阿愁和阿呆說只能見步行步,「唯一放不下係犧牲咗嘅手足,有啲真係被打到殘廢,好多後遺症,你話呢件事點可以就咁完?」阿呆反問。

00後私了不手軟但有底線

若說五年前傘運,是帶點小清新的和理非,那歷時逾六個月的反修例運動,就是名副其實的埋身肉搏。19歲的衝衝子阿文(化名),傘運時還是初中生,那些年在佔領區畫幅畫打個卡,那想到成年後的社運初體驗,是催淚彈和伸縮警棍。「6.9我仲去緊旅行,返嚟先同班朋友出嚟,同行嘅朋友都係和理非,大會宣佈解散好快就走晒,只我一個人留低」。那是6.12,官員搶着定性為暴動甚至顏色革命的一夜,他撐着傘,和其他不相識的人擠在中後排。18歲的成人禮,除了憤怒,還是憤怒。

諗過纏汽油罐一鑊熟

「8月前都係一個人單打獨鬥,搬吓水馬、掘吓磚,至8月先打入小隊」。可惜兩個星期後,他就不幸被捕。「嗰時喺酒店,沖完涼一出嚟,就被人直接㩒低喺地下」。最初以為是隊友開玩笑,到落手扣一刻,才確定被捕,腦海一片空白,最終被控以「藏有攻擊性武器」。「根本唔夠料落charge,旨在令你驚」。被扣留40小時,押往屋企蒐證,父母驚惶,壓下去的一團怒火,燒得更旺。裝備被沒收了,班一套又衝出去,豁出去,大抵便是這個樣子。

衝衝子勇往直前,林鄭月娥在9月4日宣佈政府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聲稱以「完全釋除市民的疑慮」,政權回應了五大訴求嗎?顯然沒有,之後中大、理大先後被重重圍困,兩場戰役,阿文都在前線,理大一役,他更留守到最後,一度衝動得計劃身纏汽油罐衝出去同歸於盡,最後負傷循水路逃脫。同行前線損兵折將,但兩場大學堂的苦戰,人道危機急劇惡化,再次讓香港成為世界焦點,美國通過了維護香港的人權法,亦為往後破紀錄高達七成的投票率助燃,締造全港一片黃的選舉結果,勇武為和理非打出新戰線,和理非為勇武開拓新空間。凡此種種,總走在前頭的衝衝子,確實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事實上,由巷戰到圍城,街頭自有屬於街頭的秩序。透過網絡號召或現場互動結盟下的不同小隊,名目甚多,由哨兵、運輸兵、通訊兵,到勇武、滅火隊和魔法師不一而足,驟耳聽以為分工有道,其實各有各做、自行補位。無大台的行動,以流水式運作,人來人往。阿文自言摸着石頭過河,將軍澳連儂牆女記者捱斬危殆,是分水嶺,那一夜,他的憤怒再升級,接受私了,也接受了「裝修」,底線是不要打錯人,也最好不要打死人。

「試過喺旺角,兩架的士被爆,前車關事,後車個司機純落車睇吓咩事,結果爆埋,最後眾籌賠玻璃」。雖是衝衝子,但他自言是有底線的衝衝子,槍頭對準目標,沒心結,也不手軟:「警察執唔到法,惟有咁做,其實同要求解散警隊訴求一致」。所讀的大專只網上授課,沒行動的日子,他跟黃絲老闆做搬運電器,炒散賺點零用。總是躁動不安,曾幾何時,他夢想去法國做僱傭兵,期待學法文練好體能,他的人生願望是離開香港。

逆權運動 誓守家園

「做五年就可以攞國民身份,運動前個人係好灰,唔想留喺香港,覺得留喺度好沉悶。」但一場反送中運動,改變了他,將來如何無人知,但當下他說希望留下來,「自己香港自己守護」。「如果要庸庸碌碌咁過一世,我寧願過有意義但短暫嘅人生」。自言以衝衝子為榮的阿文說。因被捕或因傷或累,勇武由前線退到後方,稍事休息,和理非能否踏前一步補位,是運動下半場令人關注的焦點。

西裝友變勇 深宵理大救人

在跨國公司工作、自言與內地有不少業務往來所以不方便上鏡的Damon,也許是「和變勇」的典型。西裝筆挺官仔骨骨,他說6月前勤力做gym,是因為穿貼身剪裁的西裝較好睇:「以前唔係唔關心社會,而係覺得有好多嘢,比政治更值得關心」。

覺得自己好陌生

6月開始,由遊行、接放學,到和你lunch,自認做人理性穩陣的他,從無想過要做犯法的事:「佔中時講違法達義,其實我都唔多接受」。由參與遊行都要確定是否有不反對通知書,到留守理大一役,竟然會流着眼淚的和太太商量,深宵駕車出去救人,這個自己,不要說太太,他說就連自己都覺陌生。

「成晚瞓唔着,見到啲防暴猛打人,猛問自己可以做啲咩?」Damon未允透露最終有無救到人,只謂半年前的自己,肯定想不到有這一日。「100萬人站出來冇用、200萬人站出來都係冇用,要問吓個政府,係邊個搞到今日咁?」學習用蒸魚碟對抗催淚彈、甚至認為私了和「裝修」可接受,這些侵害別人財產、身體的事,某程度顛覆香港人習慣持守的價值。說是官逼民反,大抵有點像民初劇的老調,但套用在即將進入2020年的香港,竟出奇地沒太大違和感。

袁師母:輸埋年輕人香港玩完

「其實係有個演進嘅過程,8.31時如果你話警察殺人我唔會信,但𠵱家你再問我,講真我係會信。」說這話的,是袁天佑牧師的太太袁陳錦美。人稱袁師母的她有多重身份,既是母親、也是資深傳道人。在遊行隊伍中,她是和理非;到置身街頭戰場時,她是夾在防暴與衝衝子中間的「和事佬」。由6月開始見證警方及示威者雙方的暴力不斷升級,袁師母形容是「雞與雞蛋」的問題:「好似有人打你個膝頭,你好自然就會向前踢」。她不諱言,半年下來,崇尚和理非爭取民主的她,想法也出現了變化。

「唔好忘記佢哋嘅付出」

「6月時你喺現場見到啲警察,有number仲係一半一半,半年下來,有number係稀有。𠵱家你喺現場,問任何一個警察要求出示委任證,一問就係挑戰,而非確認身份。」作為和理非,又是被認定相對應該比較保守的教會人士,她直言在抗爭現場留守的時間越多,接受抗爭者暴力升級的程度也越高。「準確啲講唔係無奈接受,而係理性接受,當然亦唔係好理想咁接受」。就如爭議最多的私了,隨時日過去,也許政治不正確,但她承認亦多了一份理解。

「以前見到有人私了,影人大頭好、亂講嘢又好,我都會勸走啲年輕人,但𠵱家我會擰轉面,因為現場嘅經驗係,被私了的人如果你不作兇惡回應,佢哋真係會變本加厲」。她強調,暴力升級有一個演進的過程,無論警察還是部份抗爭者,雙方都在犯法。「今日的警察,已教育到自己犯法也是合法,係突破人權、法律咁執法,唔再係踩界而係過晒界,半年嚟我哋已輸咗三萬人(警察),如果再輸埋年輕人,香港真係會玩完」。從事青年工作多年,袁師母說深埋年輕人心內的仇恨,是計時炸彈,她說明白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年輕人的部份做法,但她仍願選擇與他們同行。

反修例運動被形容是2014年雨傘運動的升級版,包括持續時間、行動模式及團結程度。「就如和你lunch,有小量黑衣人,但如果office啲人唔落嚟,係唔會成事」。由年輕人打頭陣,而和理非以實際行動支持,袁師母指有恃無恐的警暴,讓民心在變,半年下來,已發展成為全民運動。在她心中,走上街頭的年輕人,以自己的血和汗喚醒了很多人:「運動之後點發展,冇人預計到,但我希望大家唔好忘記佢哋嘅付出。」走過2019,新一年的香港,將如何走下去?故事未完,願榮光歸手足,願榮光歸香港。

袁師母在遊行隊伍中,是和理非;置身街頭戰場時,是和事佬。半年來,相信和理非的傳道人,承認想法出現了微妙變化。何家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