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遊蹤】
老實說,出發到Oymyakon前有很多憂慮,擔心手腳會凍傷,又怕冷空氣會使哮喘病發作,但真正踏足Oymyakon,所有疑慮都會釋除。
Oymyakon盆地中有七條村落,1924年紀錄的-71.2℃是指整個Oymyakon地區。過了十多年後,七條村就比較一下哪條村最寒冷,結果同樣名為Oymyakon的村落,打低其他村成為真正的冬天冠軍。旅程中,我入住了Susan的民宿,走訪了主婦Elena的家和當地傑出作家Tamara的民宿。綜合了幾個家庭,為大家探討一下這約500名西伯利亞村民,是如何在這種看似不可居住的環境中生活。
戶外大小便 洗手返室內
踏進Susan的民宿,我立即放下心頭大石。當地人的家一點都不落後,雖然裝潢上有點老套,但設備卻相當現代化,屋內有暖氣,而且電力充足。每家每戶都有火爐,以往居民就是靠燒柴取暖,有了電力和暖氣之後,有些家庭的火爐便荒廢了。
Oymyakon盆地由9月到下年5月,長達九個月都是冰點下的冬季,由於水管會結冰並破裂,所以少有自來水。城市人想在這裏生存,第一樣要克服的便是去洗手間。當地人崇尚天然,大小便都直接排在地下的坑中,因此大部份的洗手間都設在屋外。他們習慣縱使冬天-50℃,都走出室外解決。沒有自來水亦代表洗手間並沒有洗手盆,要洗手便要回到室內,用儲水箱裏的水作有限度清潔。
另外,西伯利亞人沒有每日洗澡的習慣,遊客來到,一定要試試西伯利亞式桑拿Banya。當地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Banya小木屋,每逢周末便準備一次Banya,把體內體外都清潔乾淨。要使用Banya需要一早預熱,民宿主人Susan就在兩小時前開始燒柴準備,直至Banya屋達到70至80℃便可使用。Banya可以說是西伯利亞人最推崇的保健方法,他們深信高溫可帶動身體血液循環,毛孔張開加上用帶藥效的橡樹枝葉拍打背部,有助排走毒素。重點是要冷熱交替,進80℃桑拿房後,再以4℃冷水淋身,重複最少三至四次,當地人甚至可承受七至八次。最終極甚至衝出-50℃的雪地,把雪撥上身,再卧在雪地上,領略130度溫差,挑戰人體極限。
飲用水方面,當地人會以原始方法,到河裏取冰融化,取得他們認為最潔淨的水。先進一點的方法就如Elena的家,放一個大水桶在屋內近門口位置。每星期都有水車把水送來,天氣太冷不想外出,就要在牆鑽一個洞,用水管直接引水入桶。這個大水桶,便是他們一星期的食用水。
晾衫要輕力 勿揈不要扭
除了去廁所洗澡用水,生活瑣事甚至普通家務,在極地下都不容易,如洗衣服。無論天氣多冷,當地人都會堅持把洗淨的衣服晾到室外,就算晾不乾,都希望令洗淨的衣服「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由於氣溫實在太低,一切有水份的東西在戶外都難逃結冰的命運。我預備了一條毛巾,親身體驗在極地洗衣服。把毛巾弄濕扭乾帶到屋外,在空中揈了18次,不到一分鐘,毛巾的纖維便結了冰。結了冰的纖維非常脆弱,一撕便斷裂,所以在極地晾衣服的竅門是,第一,要輕力;第二,不要扭成一團,因為結冰後便難以攤開,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因衣服放回室內就會變軟。
家務對遊客來說可能不夠切身,但網絡一定是大家想了解的問題。Oymyakon盆地的七條村中只有TomTor和Sordonnokh兩條村有網絡,不過等到下年,Oymyakon村便可以上網了。
在不利農耕的極地下,西伯利亞人找到與大自然妥協的方法。Elena說:「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氣溫可以低至-72℃,現在最多只是-60℃。」我好奇他們不會為這寒冷的天氣感到困擾嗎?Elena說:「若這裏變暖了我會覺得很奇怪,冬天當然是越冷越好。我享受這裏的冷,因為是天然的。」西伯利亞人享受大自然所賜予的空氣和水,就地取材以鮮魚、馬肉和奶製品作為主食,通過收集野生漿果來代替水果,他們亦從沒想過要搬到其他地方居住。Elena說:「我所有親朋戚友都在Oymyakon,我會繼續在這裏生活,不會搬去和暖的地方。」
當地傑出女性作家Tamara,可說是當地推動旅遊的第一人,她見證着很多旅客來到,都為這裏的寒冷的天氣感到震驚。她說:「這裏生存當然是非常困難,但我們已經習慣並懂得克服。我們在這裏出生,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故鄉。對我來說,Oymyakon便是最好的地方。」
Travel Memo
機票:
香港經海參崴或新西伯利亞到雅庫次克,來回經濟客位6,638港元起
匯率:
100俄羅斯盧布(RUB)約兌12.5港元
簽證:
持特區護照免簽證,可停留14天;BNO須申請簽證
鳴謝:
Russian Travel Association "World Without Borders"
記者:鄭汝翹
攝影:盧君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