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 × Hong Kong - 鄧達智

Paris × Hong Kong - 鄧達智

80年代,Nastassja Kinski主演Cult片;悶到出汁"Paris, Texas"。鏡頭整天對着鐵路軌,半點故事內容都上不了心,根本沈睡了大半場。

很多人驚訝德州有個小鎮叫巴黎,在下半點不稀奇,加拿大安省南部離多倫多未過200公里,也有鄉鎮叫 Paris,我其中一個姐夫的鄉下。

只因世人眼中的法國巴黎出落如此獨一無二,如無意外,切莫東施效顰。曾經出現過「紐倫港」紐約、倫敦、香港的國際財經都會的說法,今天仍否有效?有待商榷!

卻從未有人死蠢將香港跟巴黎拼在一塊。

這次前往Le Mont-Saint-Michel、St Sebastián及Bilbao之前,短暫勾留,從倫敦到埗當天,竟然找到點子,將香港升呢與巴黎碰到邊,讓國際地位提升;雖然奉上時間、流血及肩臂痛楚一夜,同場加映非常尷尬,示範地鐵飛人的表演……

馬卡龍唔識死字點寫,效法特區柒婆,與民為敵,立時三刻公共交通工具百分之九十罷工停駛。聖誕節前至繁忙時段,人人趕回家過節猶如亂世佳人兵荒馬亂。12月27日乘歐洲之星過英倫海峽之前,再三上網查證我們將會乘搭的列車會否取消;沒取消都要哭三聲,過得了英倫海峽去到巴黎北站,不表示可以像平常一樣跳入地鐵,乘4號線到左岸住處。北站的地鐵在下午二時仍然關閉,只好推着行李走路到St Lazare站,途中見到以跳錶之速跳到乘客心臟病發的士,無奈匆匆跳上。的士竟然不顧GPS提示,轉頭走回去塞車已九彩的北站方向,苦笑都來不及,收費錶已跳了10歐元,卻拐回起點St Lazare站,再走另一方向前往我們住處。巴黎巿中心有多大?右岸到左岸用了我已沈睡的時間,也無心計算多少歐元的車費。

以上純粹小插曲,去到黃昏,已經提早兩小時出門到右岸Faubourg Saint Honore的Le Bristol酒店Epicure進餐;平常在巴黎,無論去那裏,我都萬無一失,必然走路!

巴黎的路那麼漂亮、那麼好走,來到此間不走路?未免太浪費。愛散步走路是我,二人同心、未必同行,只好乘已重開的4號線,碰碰運氣……結果惹來血光之災!(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