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共享爆煲 違泊氾濫單車墳場遍新界

港聞專題:共享爆煲 違泊氾濫
單車墳場遍新界

駕車前往馬鞍山郊遊徑的盡處,穿過茂密叢林,路邊忽爾出現一片被鐵絲網包圍的「單車塚」,過千架單車被橫七豎八地堆叠至數米高,大多被貼上政府發出的違泊清理指令,亦有很多曾風靡一時的共享單車。當中不少車轆被壓彎至薯片型、銹迹斑斑,甚至藤蔓叢生。

這裏是地政總署管理的充公單車扣留處,佔地逾3萬平方呎,位於綠化帶,屬政府用地。有環保人士擔心單車電池與鐵銹經歷日曬雨淋,或會污染土壤及附近的河流水質,亦有單車用家和共享單車經營者認為,現時缺乏贖回機制,無法保障單車車主,心痛大好資源被浪費。
記者:陳詠恩
攝影:張志華 王子俊 彭志行 許頌明 黃耀興

這個充公單車扣留處位置偏僻,在馬鞍山市中心乘的士約10分鐘上山才到。兩年前,歷奇教練兼攝影師馬文東(Tony)發現這個靠近馬鞍山郊野公園的單車棄置場,當時數量不多,還以為是暫時停放,沒太留意,但今年十月底重回舊地,他馬上被這片單車海震撼,照片於網上公佈,頓時引起網民廣傳。家住西貢的Tony,間中就會由西貢行山至此,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帶親子團到訪不同的郊野公園觀賞螢火蟲及行山,「大部份人坐的士上嚟,喺呢度出發再行上麥理浩徑第四段,但未必會留意到有堆單車,鐵閘外有花草遮蔽,唔係咁覺眼」。

單車塚內「屍橫遍野」,近半是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不斷提醒眾人兩年前那共享單車風潮。

歷奇導師馬文東發現馬鞍山村的充公單車場後,把照片放在網上公佈,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馬鞍山村旁邊的充公單車場在晚上猶如死域,歷奇教練馬文東認為,單車頭尾燈反光如螢火蟲。

馬鞍山村旁的政府用地被用作充公單車扣留處,以前這一帶為礦石場,現已成為屬綠化帶。

制度缺陷 促成「單車塚」

「我試過夜晚嚟到,用電筒一照,單車嘅頭尾燈反晒光,好似螢火蟲咁好震撼。」他好奇四顧,發現場內設有一個更亭,間中有管理員看守,亦設有一個貨櫃,看似是管理員休息的地方,「佢可能喺度住,我見佢晾晒衫又喺度種瓜」。

翻查Google地圖,發現兩年前此單車棄置場已存在,Tony指,當時單車只有堆叠了約米半高,大約只有幾百至一千架,當時亦沒有那麼多共享單車,如今卻已堆至五、六米高,估計有數千架單車,數量不斷增加,目測三分一都是共享單車,他估計來自沙田區內違泊單車。

「Google map仲睇到鐵閘外有夾車停泊,好明顯啲單車係由夾車專登夾上山。」記者11月中隨Tony上山,發現車路正進行道路改善工程,「喺呢啲荒山野嶺點會無啦啦要修路,應該係因為要方便啲夾車上」。熟悉環境的Tony走上附近的馬大石澗,發現石澗對上已沒人居住,卻飄有垃圾與油污,但無法確定油污是否與棄置單車有關。

政府地圖上顯示,「單車塚」位處綠化帶,接近馬鞍山郊野公園。地政總署回覆《蘋果》查詢,證實此位於馬鞍山村的充公單車扣留處,佔地約3730平方米,是沙田地政處於2016年設置,用於暫存因違例停泊而被充公的單車,包括共享單車。

地政總署稱,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協調地政總署、運輸署、香港警務處和食物環境衞生署等部門定期採取聯合行動,清理違例停泊的單車。在採取聯合行動時,分區地政處會根據《土地(雜項條文)條例》(第28章) 第6條所賦予的權力,向所有非法佔用未批租政府土地的單車張貼法定通知,飭令佔用人在指定日期前停止佔用該政府土地,否則將會依法接管並移走違例停泊的單車(亦即「充公」)。

「一般而言,被充公的單車會按照政府的物料供應及採購規例經由政府物流服務署拍賣,所得收益會撥歸政府。」地政總署稱署方無法亦無權將已被充公的違泊單車安排退回原有物主,亦無意檢討現行做法及有關法例。

地政總署補充,除了位於馬鞍山村的場地,各分區地政處於全港共有16個扣留處可供暫時存放被充公的單車,當中包括元朗、屯門、大埔等區內政府用地。(見另表)

對於政府將充公單車扣留場設於綠化帶內,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直指做法不理想,「日曬雨淋嘅鐵銹難保對環境會造成影響,應該放喺其他政府用地。而且共享單車內嘅鋰電池會經日曬雨淋沖刷,釋出金屬化合物可能會落到土壤、水源成污染」。

譚凱邦以往曾跟進單車被充公問題,知道政府不定期設有拍賣日,把被充公的單車公開拍賣,但認投者需要一買便過百架,「政府唔易接受被人認領,佢地多數一大Log俾人競投,大約大半年一次,次次100架、200架咁買,我知有單車舖會投成百架,從中揀選啲靚嘅嚟用,亦都有人當廢鐵咁買」。

不過他亦無奈認同,若要設計獨立認投機制,對政府來說成本太高,加上單車不像汽車,有車牌證明擁有權,「我唯一諗到方法係,立法將𠵱家24小時內清走嘅規定改變,可貼紙將時間加長,或者先安放係某個地方,俾人兩星期內認領。」

粗暴夾車 新淨單車變垃圾

家住沙田的單車用家李智文(Man)曾目睹一次單車被充公的情況,形容過程「粗暴」,「啲工人會先剪鎖,但佢哋唔係有充公紙就剪,而係剪一啲泊得最出嘅單車,即係最方便拎走嗰啲;反而剪剩咗泊喺欄杆最入、漏晒氣嗰啲廢車,好似為咗交數咁,好奇怪,因為泊最出嗰啲係較新淨、常用」。

Man認為政府充公單車時根本不預讓人重用,「夾車成堆咁夾上車,基本上一夾已經會變形同彎,好多個轆都已壓到薯片型」,加上拍賣不定期舉行,一年才有一、兩次,單車暴露在露天地方,沒有把新舊分類,即使原本是新淨的單車也變得殘破不堪。Man兩年前在元朗見過一個天橋底的單車扣留處,「未必係好貴嘅單車,但感覺落左地無耐,不過都被人夾走,真係好可惜,其實可能因為落雨冇踩走,或者有啲人唔係日日返工,咁啱睇唔到張貼紙,就被人充公咗」,他自己就試過因為腳部受傷而無法即日取走單車,泊在路邊的單車便被貼上通知,幸好未被夾走前發現。

Man見到海量單車被充公棄置大感可惜,更覺得充公單車場好像「單車墳場」,直言「鍾意單車嘅人見到好心痛」。他多次到外國觀察單車停泊政策,認為可以參考日本做法,如為單車設立車牌機制或者增設收費的單車自動停車場,確保單車能安放在室內,不被盜竊亦不會被充公,否則用家難以判斷自己的單車是被人偷去,還是被政府充公了,更枉論追究。

單車用家李智文認為政府規劃單車泊位時,沒仔細從用家角度出發,造成大圍近B出口的士站外有單車位卻沒人泊。

單車主要是新界人的駁腳工具,故越靠近港鐵站的單車泊位則越搶手。

7位數救車 白武士出手減浪費

觀察所見,大型巴士站及港鐵站外單車違泊較嚴重,因為人們主要以單車來做「駁腳」,不過Man認為亦不能全然怪責單車用家,其中一個原因是單車泊位不足及規劃有問題。尤其在沙田區內,大圍港鐵站A出口對出單車位擠迫,由於一泊車便可進入港鐵站,位置方便,街坊泊單車時見縫插針,即使泊到進去,都可能被後來的單車卡住,難以把自己的單車「拔」出來。

反觀在B出口對出的士站外,單車停車場卻幾乎空無一車,Man說:「好明顯政府規劃時冇從單車用家心態出發,佢以為有一個空地,啲人就會去用,其實唔係㗎,踩車嘅人好多時都係用單車嚟駁腳,想慳時間,如果踩單車停低,之後再用多啲時間嚟行路嘅,嗰啲位邊會有人用?」

馬鞍山村單車扣留處內極目所見,單車款式有新有舊,很多是共享單車,紅黃藍綠白,數得出的都有。自從2017年首間共享單車Gobee.Bike打入香港市場,香港陸續出現多間共享單車公司,包括LocoBike、ofo、Ketch'Up Bike、HobaBike和oBike,然而Gobee.Bike於去年7月結業後,除LocoBike以外,其餘多間共享單車公司紛紛退出香港市場,或以「僵屍」模式經營,即是不正式宣佈結業,以避開向用家退回按金,沒有管理的單車就這樣被大批棄置,部份違泊街上被充公。

已結業的共享單車被隨便棄置在街上,幸好今年初,一家名為「龍記單車」的公司得知Gobee.Bike結業,花了七位數字成本向該公司回購約六千架單車。龍記負責人羅頌恩(Addy)回想,當初決定回購這批單車時,並沒有想太多,只是認為這些共享單車若全部被棄置太浪費,於是入標接洽Gobee.Bike。龍記以往主力出租單車服務,定位街坊價,說來也諷刺,他記得當初共享單車來港時,公司生意大不如前,「我嗰時仲要同同事做心理輔導,已經無客,見到啲客都走去租共享單車,真係好心酸」。

龍記單車負責人謝頌恩收購約6千架Gobee.Bike的共享單車,最大原因是希望減少浪費。

龍記出售的Gobee.Bike會貼上編號貼紙,讓人辨識這是向該店購買的單車。

龍記將Gobee.Bike維修後出售,部份更升級至能轉六個波段,令客人踩得更舒服。

翻新升級 成本高難再回收

Gobee.Bike結業後,遺下數千架單車,但由於定位系統已停用,龍記無法憑定位系統尋車,只能四出尋車,或者靠街坊報料,回收後還要維修、儲存,翻新後的單車賣三百元一架,五百元兩架,非常相宜。他笑說,共享單車雖然車身重,但勝在車胎是實胎,不怕被人放氣、夠實淨,被釘刺到也無礙行駛,是做駁腳的好幫手,最重要是泊在街上,被人偷了也不肉赤。除了新界區,離島也經常有人一買數架,方便踩去碼頭。

由於有客人希望單車能轉波,半年前他們更把部份單車升級,維修後加入轉波功能,具六個波段,用上世界最大單車零件生產商之一的Shimano零件,質素有保證,賣600元至700元一架,「其實多出嚟嗰300蚊冇賺多到,因為師傅要用個幾兩個鐘製作,師傅連功包料都喺返度」。

經歷半年回收再出售,越來越多人知道他們出售翻新Gobee.Bike,出售後的單車會獲貼上其專用標貼,列明單車編號,車主憑貼紙及單據就可證明單車屬其所有;否則若私自把街上的舊Gobee.Bike取用,即是盜取龍記財物,「我哋已試過無數次去警署落口供,帶返走自己啲單車,幾乎全香港嘅警局都去勻晒」,另外亦有屋苑和學校將以往扣起的Gobee.Bike單車交給他們回收。雖然回收Gobee Bike薄利多銷尚能回本,但Addy直言無力回收其他已結業的共享單車,因為尋車回收和儲存空間也是一大成本,「如果有其他公司肯回收都好,我唔怕會多咗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