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房】那些觀眾未看過的金像大熱電影

【奮鬥房】那些觀眾未看過的金像大熱電影

普羅觀眾可能未必會明白,為甚麼明明都算有留意香港電影,為甚麼每年去到金像獎宣佈提名的時候,總有些去年好像未見過有上映,甚至聽都未聽過的電影出現,但又被稱為大熱?究竟那些電影是怎樣「變」出來的?

這就要由金像獎的入圍制度講起。任何符合「香港電影」身份的電影,要在某個年度內得到參選資格,條件是要在該年度曾經「在香港作首輪公開售票放映,連續七天內於五十個座位以上的常規放映電影場地,上映不少於五場」。就着這個規則,有一些業界朋友就想到一個方法,可以借金像獎來作宣傳上的助力:電影完成後,只安排五場在該年作放映,以符合參選資格,並廣邀擁有投票資格的業內人士到來觀賞,憑質素來爭取票數;成功獲得提名後,再在投票截止前上映更多的拉票場,希望可以在頒獎禮上得到獎項;成功得獎後,夾着金像獎的加持,才正式在香港作公開上映,刺激票房。

這個做法,其實算不上是所謂的「法律罅」,反之是一個對文藝或藝術電影在宣傳上的支援方式,近幾年的成功例子,就有早幾年的《一念無明》,前年毛舜筠得到影后後上映的《黃金花》,及去年黃秋生奪得影帝後上映的《淪落人》。這類文藝作品在宣傳上比一般商業電影難,若果她們真的有實力,能夠成功得到業界認同,奪獎而回,好讓他們能同時增加票房,讓更多人願意投資文藝電影,怎會不是一件美事?

而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上映模式隨着今年香港的時局,以及內地的審批情況,這個年尾竟成為了史上最熱鬧的搶先放映月。《金都》、《幻愛》、《麥路人》、《叔.叔》、《聖荷西謀殺案》、《墮胎師》、《Baby復仇記》,這七部電影都上映了五場優先場。感恩有他們的出現,讓這個本來看似「未夠數」的香港電影名單增回一些數量,另一方面,筆者七部中已也看了四部(執筆時正趕往看第五部),深覺他們是大都具有一定質量,是足以影響金像獎結果的作品,選擇這個預先上映方式,確是合情合理的。

這個月多了這七齣戲,再加上聖誕檔的其他電影, 很多業內朋友在這個月都忙於看戲,希望可以在金像獎投下認真的一票。朋友們最近碰面時的話題都是「你看了那齣沒有?」「你覺得誰誰誰今年有沒有機?」「那齣的誰誰誰與那齣的誰誰誰,兩者之間誰比較好一點?」突然間低沉了大半年的電影業,好像舉行了一個業內電影節,大家終於都有戲可傾了。

無論上映方式如何,總之希望好戲有好報,香港電影繼續努力拍下去。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