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財政年度(2019-20年)政府推出「退稅三寶」,讓合資格的自願醫療保險計劃、私營延期年金計劃,以及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享有稅務寬減,鼓勵納稅人為個人及家人的健康和退休生活作好準備。
香港人口老化,醫療支出不斷增加,政府早於1985年已開始研究如何改革醫療制度,包括醫療融資方案。1991年,港英政府正式成立醫管局,接管所有公營醫院,以便更有效地運用資源。1993年,政府發表一份諮詢文件,名為《邁向更佳的健康》,列舉五個不同醫療融資方案,包括(1)按固定百分比津貼病人;(2)集中資源在最需要服務的病人;(3)推行自願性醫療保險計劃;(4)推行強制性醫療保險計劃;(5)按優先次序提供服務給病人。
上述五個方案都得不到醫護界和公眾支持,結果是維持現狀,繼續由政府向醫管局投入大量資源,提升服務質素。隨着公營醫療服務得到改善,價廉物美,加上九七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市民收入下降,越來越多病人由私營醫院轉向公營醫院求診,令醫管局不勝負荷。
到1999年,特區政府發表哈佛顧問報告,建議推行強制性全民醫療保險計劃,打工仔每月除了要供強積金外,還要額外供款,為自己的醫療支出儲蓄,以應付日後入住公營醫院的費用。當時筆者一聽到「強制」供款,便知道很難得到市民支持。政府提出的強制醫保,要求所有僱員供款,款項只可用於入住公營醫院,限制了供款人的選擇。此外,不論僱員身體健康和生活習慣都要從收入中抽取某一比率用作供款,明顯並不公平。
筆者於是建議政府推行自願性供款,政府透過稅務寬減,鼓勵中產人士購買醫保,願者上釣,令病人分流至私家醫院,減輕公營醫院壓力,可以更有效服務基層市民。經過20年的討論和諮詢,政府終於落實自願醫保計劃。現時香港經濟收縮,內地求診病人減少,自願醫保正好為私營保險市場及私家醫院注入一點動力。筆者自從2011年從理大退下來便為一家人購買醫保,等足八年,終於可以享受到稅務優惠。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