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傳統養蜂人絕大多數只會飼養「中蜂」,即是中華蜜蜂。另有一種在中國境內大量飼養的蜜蜂「意大利蜂」(即意蜂),在上世紀初才引入,但已成為商業性生產的主力。
意蜂比中蜂的體形大一點,勤勞採蜜多,善於在蜜源集中豐富的地方採蜜,造脾(即育幼儲蜜的巢脾)產蠟,分泌蜂皇漿的能力也高,還有一樣跟中蜂不同的特性,就是「分蜂」(即是分群)較少,可以保持族群的數目去採蜜。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商業性生產都以飼養意蜂為主。可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中蜂也沒有被取締,因為意蜂雖然採蜜能力強,但不善四出尋找蜜源,在沒有大量蜜源供應的時候便在家「食穀種」,很快便會消耗儲糖,所以商業蜂農都是以游牧方式追蹤蜜源,進行採糖工作。幾百個蜜蜂箱在卡車上經年到不同的果園、菜花田、牧場收集不同的蜜糖,造就了大家在超市見到林林總總不同的蜂蜜,在梨園開花時走一趟便能採集到純正的梨花蜜,牧場上的三葉草(clover)開放,就收到三葉草蜜,龍眼、荔枝、枇杷莫不如此。
意蜂貪採 中蜂遠飛「覓食」
中蜂看似比意蜂事事差一點,可是,意蜂的優點也是缺點,傳統的養蜂人都是定居於村莊,養蜂多是副業。如果定居於一處,附近很難一年四季都有豐富花蜜開放,意蜂族大貪採就反而成為問題,例如在香港,夏天是花蜜淡薄的季節,意蜂連老本也吃掉,就算蜂農不停餵糖也難渡時艱。相反,中蜂就較易渡過淡季,而且更善於遠飛,定向能力更好,可以找到遠方的零碎蜜源,比意蜂更適合定點飼養,所以小規模或業餘的傳統養蜂人多選擇中蜂。那麼,中蜂所收的蜜糖便不會如意蜂的單一,基本上都是百花蜜,只不過在不同季節,有傾向時令花卉的味道,例如冬至前後開始收穫,直至農曆新年的花蜜,以山上的鴨腳木為主,天氣乾燥,令到花蜜的水份較少,味道濃郁,就是我們本地見稱的冬蜜了;農曆新年後的一個月,山上百花盛放,水份又足,便是清香的百花春蜜;以前新界遍植荔枝龍眼,在三四月收到的蜜糖特別甜,那就是荔枝龍眼蜜;到了四五月,蜜蜂採到了山上的烏桕樹花蜜,蜜糖便會帶點苦味,相傳對腸胃特別有益;五月之後便是水翁樹了,採到的糖很多時蜂農都會留下來讓蜜蜂儲備,用作渡暑之用。
「嗚嗚」作響 初春後忙分蜂
除了阿偉,另一個更具年資的養蜂人張老闆,他在村中經商辦店多年,平日騎單車四出送貨,就常跟我戲說:「阿盛,現在邊有咁多荔枝樹啦,燒烤場的汽水燒烤蜜就多的是,如果在附近養蜂,採到的就名副其實是『燒烤蜜』啦,哈哈。」張老闆因為工作關係,特別了解村中蜜蜂的動態,每有蜜蜂分群,他都是第一個發現,因此他對收野蜂特別有心得,我也學到這本事的一二,收服過幾群野蜂。每年初春之後,便是蜜蜂分群旺季,如果聽到天上「嗚嗚」聲作響(跟航拍機的聲音頗像),看上天就可能發現分出來的蜂群,只要把泥沙撒向牠們,牠們就會停在附近的樹椏歇息,這時就可以用收蜂籮筐放在蜂群上方,慢慢驅趕牠們入筐,分群中的蜜蜂最沒有攻擊性,可以放心收取,但是如果是已經入洞築排的,便重啟攻擊性,要小心處理了,這時多要用到煙霧驅趕,技術不到家的話,分分鐘便「一窩蜂」飛散了。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