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飲惜食】鳳城以外的金錢蟹盒 澳門勝哥的骨子薄妝美女

【識飲惜食】鳳城以外的金錢蟹盒 澳門勝哥的骨子薄妝美女

歷史悠久的鳳城酒家太子分店年尾結業,令人惋惜之餘,亦不禁要問,那味讓人滿口香氣卻又有點邪惡的古老菜式──金錢蟹盒,還可以在哪裏吃到呢?

時間追溯至大約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吃金錢蟹盒……正正是在澳門的勝哥私房菜。

那也是第一次拜會勝哥,知道他的名聲,對他菜式的了解倒是不多。記得金錢蟹盒端上來的時候,陣陣隱隱約約的香氣飄來,已讓人好生期待。用筷子夾起一片送入口,咬下的那一刻,心裏一怔:「咦,這雲吞皮怎會有如此特別的香氣?有豬油香耶。難道是勝哥自製的,在開麵糰搓皮的時候加入了豬油?」還沒來得及把問題問出口,席間已有人揭盅:「這兩片是豬油……」哇?不是吧!竟然能把豬油片得那麼薄那麼透而不穿不爛,還炸得那麼鬆脆,半點油膩感都沒有!讚嘆之餘,為自己對於這些老菜的孤陋寡聞汗顏不已。這是為甚麼後來我寫「消失中的味道」系列文章,就立誓一定要寫金錢蟹盒──因為不懂,更要虛心學習,把功課做好。

想片出薄豬肉片,要先用熱水「灼刀」。

新一派用機器片出肥肉,無法去掉筋位。

機器不如人 須避筋膜

金錢蟹盒,這菜名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金錢蟹盒和金錢雞一樣,「金錢」是一種象徵,反映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對好日子的嚮往。舊時代所用的錢就是銅板,所以在古老粵菜,符合銅板圓形形象的,都被取名為「金錢」,有所寓意。金錢蟹盒乃是源自順德的古老菜式,據說是由系出鳳城的上一代名廚歐才所創,從現代的眼光審視之,此菜融合了創意、手法、技術,是一道難得的好菜。

金錢蟹盒看起來不複雜,事實上是一道易做難精的菜式。首先要準備一大塊豬肥膘,用人手片豬皮,而且要片得夠薄又不穿,之後才用模具,裁成圓形的一片,當成餃子皮那樣來使用。有人或許會輕視這個部份,認為時代進步有了方便途徑,用刨火腿機來刨下豬皮不就行了?關於這一點,鳳城酒家的傳人之一景叔、勝哥都異口同聲,說要做好這一道菜,機器取代不了人手,不是為了無謂的原則,而是因為豬皮上有筋膜,是刨火腿的機器無法反應到的,但人手可以。「當我們人手片豬皮之際,感應到有筋膜的部份就會避開,那麼片下來用的豬皮,不會有筋膜。為甚麼避開筋膜會那麼重要呢?如果豬皮含筋膜,下鑊炸的時候就會收縮,那時蟹盒中間就會脹起好像一個乒乓球,賣相欠佳。」

沒有滿口華麗辭藻,但是做事的精細要求、美學眼光卻老實地實踐在他的菜式當中,因此更有說服力:勝哥的金錢蟹盒,每次都能做到「皮薄餡靚」!兩片薄薄的豬皮,裏頭夾着比例和份量恰好的蟹肉、冬筍、冬菇、瘦肉;豬皮片得薄又炸得通透,是以每一份蟹盒,都能看到其中一面貼上的芫荽葉、甘筍片隱隱透色,很是骨子。

每次帶法菜教父Alain Ducasse(左)去吃飯都絞盡腦汁,這次帶他吃勝哥私房菜,他大感新奇又滿意。圖片由謝嫣薇提供

「搶火」求精準 防止軟塌

說了易做難精,片豬皮是第一關;要炸得通透、乾淨、吃起來不油膩,是第二關。夾着餡料的兩片豬皮,先以蛋白漿封口,兩邊的外層拍一層薄薄的生粉,然後就可以下油鍋去炸了。請教過澳門永利宮的總廚譚國鋒師傅,他指出,蟹盒一下鍋炸的油溫大約是攝氏170度,也就是炸薯條的溫度,這溫度的作用,是能夠恰好將肥豬片夾住的餡料「箍緊」定形,不會炸得散掉。炸了約一分半鐘,得要把爐火開到最大,讓油溫升上200度,但只炸30秒。這個步驟在粵菜廚房叫做「搶火」,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原本含在餡料裏的油份扯出去,吃起來就不會一口油,外層更有酥鬆的效果。譚師傅強調,「搶火」這步驟極其關鍵,因為當物件浸炸於170度、油溫將內餡炸熟的過程,難免會令裏頭產生某種「水蒸氣」的效果,帶有潮濕感,如果不經技術處理掉而直接上桌,就會因為過於濕潤而軟塌,影響口感和賣相。在最後轉大火把溫度提高,就能把裏頭不必要的油份統統拉走。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都考功夫,最後一個「搶火」的步驟更甚,這就是所謂的技術含量。譚師傅說,「搶火」掌握得精準與否,講求經驗也講求敏銳度。

從這樣的知識分享中培養了鑑賞能力,後來吃過不同地方做的金錢蟹盒以作比較:勝哥每一方面確實達到最高水平──上粉夠細緻、炸得通透,是以賣相乾淨利落,很美觀;吃起來香脆鬆化零油膩感,留在嘴裏的全是香氣。有的地方做的金錢蟹盒,上粉上得粗糙,所以炸出來的效果,面層一坑一洞,朋友形容為「好像上了濃妝的醜女」,呵呵。所以說,這一道菜,要做到怎樣的層次,全看你怎麼要求、懂不懂得要求。

吃過勝哥的金錢蟹盒沒有十次也有八次了,每一次都水準保持一致,從未失手。有一次帶了法菜教父Alain Ducasse和他的團隊去勝哥私房菜吃飯,上這一道菜時,為了讓他吃明白,我們形容它做「Pork fat Ravioli」(豬油意大利雲吞),他馬上心領神會。對於豬皮的鬆化、內餡半滴油也不滲出所需的油溫技巧,內行人懂得看門道,他尤其讚賞,更一口氣吃了兩個!

勝哥私房菜
澳門沙梨頭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朗悅居

撰文:謝嫣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