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科學競賽展》有感 - 邵頌雄

觀看《科學競賽展》有感 - 邵頌雄

放聖誕假前,小兒和他的幾位好友分別於校內Science Fair(科學競賽展)奪得金獎,獲明年於多倫多大學舉行區域競賽的出線資格。聖誕那天沒有安排親友聚會,賦閒在家,與孩子瀏覽串流平台的節目時,無意間看到一部名為《Science Fair》的紀錄片。影片出乎意料地精彩,一個半小時晃眼過去,觀後卻也感觸良多。

電影由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製作,縷述九位高中生參與國際科技工程競賽展(ISEF)的心路歷程。有趣之處,在於影片從區選開始追蹤這些學生,攝製團隊跟觀眾一樣不知道他們能否進入決賽,也不知道會否贏得任何獎項。九位學生各有不同興趣、抱負、性情、文化背景,觀眾在一個多小時之內,跟他們共渡了生命中珍貴的一頁,與他們一起經歷備賽時的奮鬥、被評判質詢時的應變與辯解、不懈練習和微調各自研究項目的演說講解、得獎和不獲任何表揚的欣喜與失落。我們不難感受到製作團隊經過連月來對他們的追訪,培養出由衷的敬佩、尊重和關懷。獎項公布的一刻,不但銀幕上的學生繃緊得坐立難安,連影片背後的拍製隊伍也通過鏡頭調度等展現出緊張之情,令銀幕前的觀眾都為幾位主角握拳冒汗。

這些研究,都是令人驚詫的發明。當中一位學生,起初構想連接手機鏡頭的儀器,用以直接觀看烹煮的牛排達幾成熟,但當意會到這對世界毫無貢獻,便與另外兩位同學將它改良,將發明連繫聽診器,為烏干達等貧窮地區發展出一套成本低廉的嶄新醫療技術平台。另外一位德國年輕人,則重新思考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飛行模型,在他的改良下,這個早被摒棄為難以操控的模型,變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飛行設計,耗油量卻能降低百分之三十。最令人感動的,則是巴西一個貧困地區的兩名中學生,為區內肆虐的寨卡病毒謀求治療方法,在極度有限的資源下,研究出一種防止病毒繁衍的蛋白質。

通過影片,我們也認識到幾位學生的生活。他們之中,來自孟加拉回教徒家庭的女孩,表達了每天受到歧視目光長大的無奈;另外,既有讀書成績不甚了了、沒一家大學接受申請的電腦天才,也有不斷獲獎的頂尖學生,談及同學間對她的嫉妒。透過科學研究和競賽準備以外的生活剪影,影片立體地呈現了這些年輕人日常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但影片中最亮眼的,可能不是那九位學生,而是一位黑人老師。她對學生的指導不只嚴厲,還無微不至。老師不斷挑戰學生的構想、啟發他們的思維,賦予技術知識的傳授。從佈置告示板的每個步驟,到督促學生不斷排練演詞的一絲不苟,老師都投放無限的耐性與愛心。決賽當天,甚至為學生帶備潤唇膏等,為他們長達八小時的作戰做足最細微的準備。學生對她都既敬且愛,尊稱她為「research mom」。影片於頒發獎項的一刻,鏡頭影到台下的這位老師,表露出她對學生無可假裝的着緊。

ISEF大獎,為75,000美元的獎學金。最後由哪位學生贏得、獲獎的是否影片採訪九位學生的其中一人,於此且不「劇透」。但重要的倒不是獎項,甚至不是科研,而是透過參與的過程令年輕人迸發潛能、培養貢獻世界的使命感,讓來自科技界最頂尖研究員和教授,以尊重同儕的眼光審視他們的研究、以一己的經驗與他們分享。正如影片後段的評判和老師所言,ISEF代表的是對年輕人的肯定和獎勵,也是對他們表示重視和賞識的途徑;扼殺年輕人的想法、迫令他們依從既定的一套,只會令國家故步自封。年輕人就是令世界前進最閃亮的一群。當我們將各種結構性的社會問題、警民相惡的怨憤、制度上的不公義等都統統歸咎年輕人、抱怨「教育失敗」時,可有反思過我們為年輕人提供過甚麼關懷與教導?當教育局局長也寧願將子女送往國際學校、批評香港教育制度「較複雜」,我們是否清楚這個教育系統的價值觀和理念為何?當我們連「通識」也批評為「禍國殃民」的科目時,可又想過背誦歷史、勤習語錄,是否就是帶領一個城市迎接未來的教育方向?

翻查資料,原來香港近十餘年,也有過九項發明曾於ISEF獲獎,實在可喜。觀看《Science Fair》一片,看着各地學生為他們的理想努力,遙念世界另一角落的學生卻被高壓的氣氛桎梏。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