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填鴨】
【本報訊】當孩子和家長未能適應今日過於壓迫的教育制度,「Happy School」就成為近年選校主調。有家長甚至去得更徹底,選擇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究竟香港是否容得下這批放棄主流學校的家長?幾位香港媽媽為孩子探索另類教育,她們向本報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其實也就是無數港媽的噩夢與煩惱事。
記者:羅惠儀
個案一:不拼成績 寓學習於生活
Liz的長女入讀主流學校小一時,蜜月期僅維持一個學期,接着的功課每晚七時也做不完。Liz曾跟學校反映不果,女兒漸出現情緒問題,讀了半年便開始在家自學,也打消了轉校的念頭,「很多好老師想培育孩子,無奈大都要在某一時間內達到那個目標、評分……我相信有Happy School,但就算幾開心都需要跟教育局指引和框架,都需要考試、評估,有呈分試……孩子太多比較,(影響)不單是成績表,生活只圍繞成績、讀書,是否等於全人教育?」
在家自學初期,女兒茫然不知所措,不時問當天要做甚麼──這正是「去學校化」(Deschooling)過程。Liz透過大量自由遊戲(Free play)為女兒加強學習動機及消弭從前的學習壓力,才正式步入在家自學。她倆會商討日常時間表,早上主要做學術習作,下午做藝術活動。她沒有刻意評估孩子的學術程度:「從她在網上課程的進度來看,所學的一定較以前在學校更多。在家自學有很重要一點,是不以年齡論所需要學的程度……只要孩子有興趣、能力,是可以學更深層次的知識。」
她舉例說,學英文一定先靠聽和講,需長期浸淫,主流學校卻一味催谷讀和寫。Liz的幼子讀至低班(K2)時,主動說上學不開心,其一原因是老師不容許他畫喜歡的東西。Liz曾被朋友這樣批評:「你咁樣會害死小朋友。」在家自學實非與社會隔絕,Liz花上不少時間和體力帶子女參加戶外活動,更質疑全日制小學生根本沒足夠時間與同學相處,像女兒以前就讀的主流學校,午膳不可交談。
跟小朋友共同成長
她現時每周都與其他在家自學家庭戶外聚會,「小朋友可以在很自由的狀態下,我們給時間、空間,同樣可促進社交(能力)。」她同時安排其他活動班,讓子女享受同儕學習,「社交,並不一定與同齡,反而閒日多帶小朋友去社區,讓他們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打交道。」不少人錯覺在家自學的家庭必然富裕,Liz也有家庭負擔,她覺得家長學歷亦非關鍵,更重要是心態,「在家自學的家長,是不懂得的(知識)會陪小朋友一起學,成效如何?是反覆嘗試,提升經驗,最重要給孩子看到,遇上問題可一起解決」。
個案二:輕進度重興趣 自信再現
Phoebe的子女在家自學近一年。她曾任中學教師,也覺小一課程艱深,小孩須竭力追趕課堂進度,開學兩個月後終萌起在家自學念頭:「轉校還要冒風險重新適應,倒不如我停一停,由自己教。暫時沒有制度可容許小朋友按自己進度學習,那麼寧願由我給她空間慢慢學習。」
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是將學習程度越拉越前,曾經開朗的女兒在主流學校失去自信:「媽媽,我想換咗個腦,因為我覺得我個腦裝唔到老師教嘅嘢」。Phoebe聽罷很傷心,「她是正常的小朋友,又不是沒有理解能力,究竟發生甚麼事?」
不設時間表 拒強行追進度
根據教育局指引,小一至三培養聽、說能力,高小着重讀、寫,但實踐是另一回事,「現在一年級已假設你識很多字,理解如何答問題。我一直也沒有培育小朋友這方面,讓她過正常的童年。」她曾反映問題,老師卻誤以為要加強操練。Phoebe以前教數學科,不明白小一為何有不少文字題,「她原本識計的數,你用廣東話問她,她懂得答,不過當變成文字題時,她又不識那些字,便理解不來,令她很有信心的科目都很挫敗」。
Phoebe不想套用學校框架,不設時間表或固定課程,反而每天與子女浸淫閱讀,培養語文能力與常識,女兒每天看英文卡通片,發音、語感更貼近英式。Phoebe說:「我知道有些(在家自學個案)只是不上學,卻帶小朋友上不同班,其實跟上學無大分別。」在家自學宗旨乃「兒童為本」:「如果女兒這刻仍在主流小學又如何?她會完全無自信……我當然不可以容許她這樣,沒自信的孩子,做甚麼也不可以。」
個案三:無壓學習 語文能力更佳
「她會為做錯一條題目而不開心,會用成績衡量自己;去到後期,甚至沒有胃口,連茶點也吃不完……時常睡不來,很焦慮,雖然成績不錯,仍會覺得不足,很介意做錯。」Yan的女兒昕瞳在主流學校時每晚做功課至十時,翌日五時起床再做,然後溫書。「曾跟老師要求減功課,但當見到她的狀態可行時又再加回……他們的理念是:識做要再做,覺得這樣是穩固知識。」
長子逸熹則因功課量繁重,幾近放棄課餘閱讀。「試過凌晨時發現他躲在被窩,用電筒照着看書……我跟丈夫都覺得,為甚麼鍾意看書也像犯罪一樣?」而溫習、功課就是背誦、抄寫:「就算多努力溫默書,已經有95分,都只是排十幾名,學校有其他人更叻。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差,未達標。」
重複實驗沉澱知識
Yan形容,在家自學全因「走投無路」,家有三名孩子,難以負擔國際學校學費;開始時抱休學心態,半年後,兄妹倆已自行找想學的知識:「以前去科學館是走馬看花;現在可以重複去多次,一個實驗可以玩上一小時,回家後看大量書籍,我覺得這樣才是學習。」
開始在家自學時,家中不少長輩直指她「你咁樣會害死啲仔女,你怎樣教?害咗佢哋前途」:「很害怕支援不到他們,擔心要很多資金……買很多教材在教學、怕自己不及學校資源豐盛;擔心冇朋友、冇社交。」
讀書是否必然辛苦、需要受點壓力?外界以為在家自學某程度是放任孩子,但成長於傳統教育的家長Yan,某程度是認清昔日教學模式之弊端;她舉例說,學語文大多背誦為主,反觀子女現在閱讀以興趣為先,與其他外籍家庭共學,學語文可長時間浸淫。
「走出主流以後,在家自學接觸的人更多,在社區見到的大人、不同國籍的人,令他們的學習能力高了更多。語文能力較在主流時好,因為不是紙上談兵,透過體驗學習。」
她跟丈夫都不是從事教育,但深明學習不能單以知識來衡量:「健全的兒童學習應是多元化。求知識可以在YouTube、閱讀、網上『單對單』課程,還可以網上度身訂造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