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玉器講求圓潤通透,入行逾四十年、運用靈活巧手配合打磨機雕琢玉器的師傅談洲生,一直秉持此信念;一場大病,讓兒子意識到父親的傳統手藝可能會隨時失傳,主動向他求教繼承父志。年輕人的「稜角」衝擊傳統師傅的「圓潤」設計,父子雙劍合璧,新舊融匯,竟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記者:張珮琪 攝影:簡明恩
父患病促成契機 創銅撞玉戒指
在長沙灣永隆街擺檔已四分一個世紀的「恒裕玉器」老闆談洲生(57歲),13歲學師,四年後自立門戶,在油麻地廣東道買玉石加工雕刻,批發給檔口。早於50年代初,從內地移居本港的玉器商人便開始在廣東道開設玉器店,逐漸發展成一個玉器的集散市場。談洲生形容,70年代廣東道兩旁擺滿玉器攤檔,非常熱鬧,後來他亦開檔做零售。
玉石師傅按照玉石的形狀、顏色及紋理走向,將玉石切割、雕琢及打磨成不同形狀的玉器,基本上可分為「光身」及「花草」兩大類,談洲生主要做「花草」,即是有花紋的玉器配飾。隨着玉器可以由機器大量生產,本港手工玉器行業漸走下坡,「𠵱家用模、3D技術生產都呃到好多人,當然呃唔到我啦,用機鑄造平滑千篇一律,我啲嘢有刀鋒、有大細深淺闊窄。」談師傅熟練地示範雕琢一件玉器的工序,首先,購買「鈪角」, 即是用來做玉𠼦後剩餘的部份,可以雕成「花草」。
機器聲響不復再 恐手藝失傳
揀選完好的鈪角後,就在玉石上畫出雛形,然後開始切割,用砂轆磨粗胚、鑽石大軨勾劃造型、以俗稱「牙醫機」勾勒細微線條,由大至小、粗至幼,不斷轉換磨石砣,一步一步凸出玉器的外形,最後亦是花最長時間的一環便是拋光,將玉器打磨得「立立令」。打磨用的砂轆直徑12吋,大半年至一年就會磨蝕要更換,眼前機器跟了談洲生三十多年,現已停產,可以購買砂轆的舖頭亦買少見少,他坦言如果連一直幫襯的一間舖頭也停售砂轆,他就「頭痕」。
談洲生與一般家長一樣,勞勞碌碌賺錢供養一對子女讀大學,長女喜歡美術,29歲幼子談浩然(Eddy)喜歡鑽研家電,在知專設計學院讀畢高級文憑後,入讀理工大學修讀產品設計。Eddy直言,讀大學階段「屋企猶如酒店」,與家人溝通的機會不多。
直至五年前Eddy即將大學畢業,爸爸患了腸癌,在家中工場由細聽到大、爸爸操作牙醫機時發出的「吱吱」聲響不復再,家裏一下子靜了下來,他才驚覺爸爸的手藝可能會隨時消失,「嗰陣時突然間覺得,如果我再唔做,可能冇機會。」其畢業功課就以玉器首飾為主題,亦順理成章開展了他的新式「銅撞玉」設計之路,以入榫方式將玉置於銅戒指上,2015年成立自家店「小玉舍」。「我喺呢行咁耐,當然想個仔繼承我所有嘢,我有資料話畀佢聽,佢唔使行咁多冤枉路。做乜都係要講Timing,強求唔到,你逼佢反而佢仲會走遠啲。」經歷手術及化療之後,教導兒子雕玉以輔助他創業成為談洲生的精神寄託及最大原動力。
新派玉起角又岩巉 市場反應佳
爸爸負責為玉石品質把關,提供原料及技術,這個可靠「供應商」讓Eddy放心將全副心機放在設計上。不過父子亦有磨合期,爸爸說:「佢太過新派,佢做嘅玉器唔同我嘅玉器,我係圓潤唔會起角,初初我見到佢設計粒玉真係耍手擰頭,好岩巉。但估唔到佢擺巿集反應唔錯,惟有心入面寫個服字。」
琢磨玉器講求手感,通常不會佩戴手套,談洲生坦言初時接觸打磨機,𠝹傷手不計其數。Eddy坦言都會驚損手,亦不得不佩服爸爸的手藝,「每次望住阿爸一對粗糙嘅手,拎住粒手指咁細嘅玉,喺部高速轉磨前面『吱、吱、吱』移動,到我落場做嘅時候,就發覺點解做極個角度都唔啱嘅。」
展現玉石最美一面
拿揑雙手左右移動的角度需要時間浸淫,難以言語教授,Eddy笑言自覺現只學到爸爸兩三成功夫。除了手藝,眼光是另一門學問,如何將玉石最好的部份加以利用,展現它最美一面,談洲生經常強調:「件玉帶畀我嘅構思,佢可以做到乜嘢,我將佢發揮到最高,咁為之最好嘅工藝。」
曾經有一名客人懷着喪妻之痛,帶着亡妻留下的一隻斷玉鈪找Eddy,希望能將之再造,送給膝下四名子女留為記念。經歷過至親患病,Eddy感受更深:「有冇病都好,同家人、身邊每一個人相處嘅時間都係一日一日減緊。」所以,Eddy不敢怠慢,立即找爸爸商量如何完成客人的要求。最終談洲生將斷玉鈪製作成五條小錦鯉,幻化成亡妻送給丈夫及孩子的祝福。
目前,Eddy設計的玉器飾物傾向簡約款式,他期望當大眾慢慢對玉器產生興趣後,會在成品加入更多雕刻細節,凸顯爸爸的手藝。「手藝消失咗就唔會搵得返,用機器係做唔到手工嘅溫度,我希望可以堅持呢一點。」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