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登山臨水覽天地 千景堂前滿桃李 - Daniel-C

【野人周記】登山臨水覽天地 千景堂前滿桃李 - Daniel-C

【野人周記】
《登山臨水篇》新書發佈會上,本身是廢墟攝影家的編輯陳宇星簡介出版經過,投影機打出作者「山海之友」創辦人及總領隊、已故旅界前輩李君毅先生神采奕奕的舊照時,腦海浮現的,是廿多年前的一幕:「我記得你。你不就是……」聲音宏亮的前輩,邊說邊揮動科學毛筆,以秀麗的書法寫出我的名字。當年他年近八旬,不但健步如飛,且記憶力特強,一位德高望重、號「千景堂主人」的旅界名宿,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數月前交談過幾句,卻一字不差地記得我的名字,頓覺受寵若驚。

傳播訊息 藏書為了分享

參加遠足團隊活動,因為領隊梁榮亨先生的關係,在一個香港郊野風光攝影展,有幸認識了這位本地山界無人不知的殿堂級前輩,初次看到前輩大名,卻是在祁麟峰所著山野探奇書冊《縱橫香港奇山異水》。秀麗卻蘊含勁力的書法,一下子就被吸引住,題字的正是前輩。前輩一直提攜後進,出任我們業餘遠足會的名譽顧問十多年,是大家的活字典,後來年事漸高,行動不便,仍堅持親身出席每個周年聚會。

前輩習慣隨身帶備紙和筆,早年積勞令他在55歲那年完全失聰,這個挫折無損他的積極生活態度。也許文字一直是他所長,紙筆自此成為日常溝通工具,亦只不過是一種伸延。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據說是他的最愛。詩人當年漫遊廬山,「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迹罕到。」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山桃始華,澗草猶短的意境,正是前輩一生鍾情的自然風光。20歲回港定居時,新界及離島尚未大興土木,在前輩心中,青山綠水,也許不輸匡廬,從此與香港山水結下不解之緣。先隨歷史最悠久的「庸社」行山,其後創立「山海之友」,積極引領公眾登山溯澗、綑邊探島,也在雜誌報刊發表文章照片,推介香港境內優山美水。香港有四大野外奇觀,平洲奇石、大浪群灘、東海岩洞及帽山飛流,包含了這個海岸城市的島嶼、陡溪湍流、海蝕地形等獨特地理風貌,正是由他提出和倡遊;我愛溯溪,其實應奉他為祖師爺,「九大石澗」中的大城、屏南與雙鹿石澗,均由這位本地溯溪活動先行者命名。

前輩早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新聞系,曾從事教育工作,也因為他根本就是愛書之人,家中藏書過萬冊,一次聚會後送他回家途中,提及自己也算是個書癡,便立即獲邀上樓參觀藏書,並說可以儘管借閱。自認愛書之人,但卻無法如前輩般慷慨,輕易把珍愛之物借出。「書的價值在於傳播訊息,讀過了,就藏於腦內心中,愛書便不要讓它們埋沒書櫃中,自當與同好分享,讓它們繼續發揮真價值。」藏書,就是為了分享,聽前輩一席話,佩服他的胸襟,也讓自己慚愧。

筆耕不斷 文字結集成書

2009年1月9日,李君毅前輩與世長辭,仍記得設靈當天,到來道別的,除了眾多旅界好友和後輩,還有不少學術界中友人。靈堂彷彿榮休前的歡送會,只見懷念,更多的是笑容和讚譽,也許就是前輩一貫爽朗樂觀的性格、永遠的笑容滿面,繼續感染每一位親友。只是前輩愛書,生前授課無數,亦筆耕不斷,卻從未出版過一本著作,連文章結集也沒有,也許就是大家唯一的遺憾。九年過去,前輩誕辰百年之際,徒孫輩的陳宇星挑起重擔,打算自資把前輩上世紀60年代於《海光地理雜誌》撰寫的54篇登山涉水文字結集出版,多位旅界前輩贊助下,《登山臨水篇》終於今年面世,舉行發佈會,免費派贈有緣人。當年香港行山文章經典,集成今日珍貴在地史地文獻。

前輩逝世前一年,仍為我們遠足會十周年特刊撰寫紀念文章,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岷江之源,剛開始時,其水量僅僅滿溢一個酒杯而已。」1938年冬隨「庸社」首次遨遊香江,從此愛上本地山水,70年後離開之時,因為他的鼓勵、感染、提攜、引導而愛上這片美麗山水的後來者,不計其數。萬事皆有始,「濫觴」重要,但一生堅持努力的誨人不倦,那樂於分享的廣闊胸襟,才是讓「千景堂前滿桃李」的沃土。

李君毅前輩2003年於遠足會周年活動留影。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