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斗衞星系統挑戰GPS 「一帶一路」近40國應用

華北斗衞星系統挑戰GPS 
「一帶一路」近40國應用

【太空競賽】
中國與美國在貿易、5G、地緣政治展開連場角力,衞星科技亦是戰場之一。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昨日(27日)指出,中國計劃明年再發射兩顆北斗衞星導航系統(下稱BDS)衞星,屆時系統將全面建成;2035年將建成以BDS為核心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北斗系統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被應用在農業、施工、智能港口之上。分析認為,BDS與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技術相距不遠,但民用市場習慣了GPS系統,BDS一時三刻難以追上。

冉承其(中)表示,中國明年再發射兩顆北斗星,整個定位系統大致建成。

中國為BDS制定「三步走」發展規劃,也被認為是改革開放40年來重要成就之一,其發展也最為順利。隨着本月16日兩顆北斗三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升空,中國將28顆全球組網衞星送入預定軌道,打破中國航天紀錄。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指出,這標誌着第三代BDS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服務涵蓋及質素將更完善。

訊號穿透性強 覆蓋率高

由於BDS衞星在地球圈以外,縱使氣候不佳仍能保持相當的訊號穿透性,全球覆蓋率極高,性質與GPS基本上一樣,甚至被認為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中國願同各國共享北斗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共促全球衞星導航事業蓬勃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而其念茲在茲的「一帶一路」正是BDS主要攻佔區域之一。

北斗衞星導航定位協會本月透露,BDS已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出服務,在「一帶一路」沿線近40國展開應用業務,涉及交通運輸、港口管理、土地規劃、農業發展等領域。今年9月,北京還舉辦了北斗「一帶一路」技術與應用國際培訓班開班,尼日利亞、老撾、意大利等多個國家都有參與其中,計劃明年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

上海科學技術委員會總工程師陸敏指出,BDS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品覆蓋導航衞星、芯片、導航數據採集和處理、運營服務等各個領域,去年內地導航產業已超過3,000億人民幣(約3,340億港元)的規模。

「在定位系統的核心技術掌握及整個體系的建設方面,中國與美國相距不遠,甚至有局部優勢。」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向《蘋果》表示:「北斗系統有其技術門檻,但其科技的尖端程度與敏感度,與當年美國或蘇聯推進這種科技相比,沒有那麼石破天驚。」

民用市場與GPS仍有距離

許楨另指出,當一國有經濟實力及戰略需求,基本上都可以做出自家的定位系統,故認為「美國起碼在心理上,認為BDS的威脅沒5G科技、隱形戰機等來得大」。在市場佔有方面則不單純是技術的問題,國際各大品牌的汽車、手機等民用產品與GPS系統有緊密的接合,許楨直言「北斗在這方面追GPS是需要時間」。
《蘋果》記者/中新網